精選內容
-
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胃輕癱的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和胃輕癱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見的疾病。FD和胃輕癱的常見癥狀包括餐后飽脹、早飽、上腹痛或燒灼感、上腹脹、呃逆、惡心、嘔吐等。FD又分為2種臨床亞型,即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和上腹痛綜合征(EPS),這2種亞型可以重疊。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 1.飲食調整:人們日益認識到飲食是誘發(fā)FD癥狀的重要因素。許多FD,尤其是PDS患者其癥狀與進食有關。據(jù)報道,含有小麥、高脂肪和高含量可發(fā)酵的低聚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的食物可能在誘發(fā)FD癥狀方面起關鍵作用。目前,飲食調整主要基于醫(yī)師或患者的經(jīng)驗。 2.根除幽門螺桿菌 :大多數(shù)指南均建議對感染幽門螺桿菌的FD患者進行根除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能改善PD癥狀,并降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風險。根除幽門螺桿菌對EPS患者的治療效果比PDS患者更明顯。 3.抑酸治療:抑酸治療是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無反應或幽門螺桿菌陰性FD患者的一線治療。質子泵抑制劑可有效治療FD。EPS患者對抑酸藥的反應比PDS患者可能更好。其他藥物,包括抗酸藥、鉍劑和硫糖鋁,對FD似乎無效。 4.促動力藥:促動力藥被廣泛用于FD的治療,尤其是PDS的治療。促動力藥包括5-羥色胺(5-HT)4受體激動劑、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和胃動素受體激動劑(如紅霉素)。 5.中樞作用的神經(jīng)調節(jié)藥物:考慮到FD患者存在腦腸軸和中樞性疼痛處理異常,中樞作用的神經(jīng)調節(jié)藥物已被推薦為FD的一種治療選擇。神經(jīng)調節(jié)藥物可以通過治療合并的抑郁癥、增加胃容受性和控制疼痛感知來緩解FD癥狀。這些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TCA)、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5-HT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四環(huán)類抗抑郁藥等。精神藥物中僅抗精神病藥(如舒必利和左舒必利)和TCA(如阿米替林和丙咪嗪)對FD有效。但因為不良事件導致的停藥情況很常見。 6.胃底舒張藥物:胃底容受性受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5-HT1A受體激動劑可通過抑制膽堿能活性而使近端胃松弛。5-HT1A受體激動劑丁螺環(huán)酮和坦度螺酮能改善FD癥狀。阿考替胺是一種混合型突觸前毒蕈堿1型和2型(M1/M2)受體抑制劑和膽堿酯酶抑制劑,能提高胃容受性和胃動力。阿考替胺能改善FD患者的臨床癥狀。 7.中草藥:中草藥在FD治療中起重要作用。FD分多個中醫(yī)證型,需要對癥下藥。已有臨床研究證實了中草藥對FD的有益效果。 8.心理和行為治療:與健康人相比,F(xiàn)D患者的精神心理共患病更常見。心理和行為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和催眠治療,對于癥狀嚴重并對藥物治療無反應,癥狀與生活壓力或精神病合并的FD患者可能有效。 9.針刺和電針:針刺是一種傳統(tǒng)的FD非藥物治療選擇,針刺后FD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得以改善,電針能改善難治性FD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 10.神經(jīng)調控:神經(jīng)調控是生物電子醫(yī)學的一種新興治療方法,用于治療包括FD和胃輕癱在內的多種胃腸道疾病。 二、胃輕癱的治療 1.飲食調整和營養(yǎng)支持:高脂、固體飲食會增加胃輕癱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生頻率,飲食調整是胃輕癱的一線治療方法,適用于所有患者。建議胃輕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含有高脂肪和不易消化的纖維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導致胃排空延遲。每日進餐至少4~6餐。補充高熱量液體或勻漿固體有助于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而不會引起胃輕癱癥狀。對于無法通過口服維持營養(yǎng)的患者,可以通過空腸造口飼管(繞過胃)進行腸內營養(yǎng),這樣能改善癥狀并減少住院時間??漳c造口前首先應嘗試鼻空腸管營養(yǎng),以了解患者是否耐受空腸管營養(yǎng)。 2.促動力藥:長期以來,促動力藥一直用于治療胃輕癱,對改善胃排空和臨床癥狀的有效。常用的促動力藥包括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多潘立酮是是中國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是胃動素受體激動劑。新的促動力藥,例如新型胃動素激動劑(GSK962040)、ghrelin受體激動劑(relamorelin)、新型5-HT4受體激動劑(普盧卡必利、維司曲格)在治療胃輕癱方面很有前景。 3.止吐藥:由于胃輕癱患者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率高且癥狀較嚴重,故臨床中常用止吐藥,但止吐藥并不能改善胃排空。最常用的止吐藥物包括吩噻嗪類(丙氯拉嗪)、組胺H1受體拮抗劑(異丙嗪)、5-HT3受體拮抗劑(昂丹司瓊)和神經(jīng)激肽NK1拮抗劑(阿瑞匹坦)。 4.幽門干預:一些胃輕癱患者存在幽門括約肌功能障礙,即幽門痙攣。經(jīng)內鏡幽門支架置入術約有75%表現(xiàn)出胃排空功能和臨床癥狀改善,但不是永久性治療方案,可以將其視為頑固性癥狀的臨時治療方法。通過腹腔鏡或外科手術進行幽門成形術,擴大幽門并防止痙攣可以改善胃輕癱癥狀的嚴重程度和胃排空功能,目前僅針對難治性患者慎重選擇幽門成形術。經(jīng)口內鏡下幽門肌切開術(G-POEM)已成為難治性胃輕癱的一種新型、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經(jīng)口內鏡下幽門肌切開術是治療賁門失弛癥的成熟方法,可以顯著改善胃輕癱癥狀和胃排空功能。 5.針灸:針灸可改善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的癥狀,減少胃潴留,并加速固體胃排空。針灸被認為是一種替代療法。
孫普增醫(yī)生:《好大夫》專號2021年02月10日2240
0
2
-
如何選擇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對腸道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有益處的微生物的統(tǒng)稱,主要指細菌,也包括少量真菌。“益生菌”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對生命有益”。自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首次發(fā)現(xiàn)乳酸菌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益生菌被逐漸人們認識和利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益生菌的保健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市面上一些添加了益生菌的食物或飲料也更容易受到家長們的青睞。那么寶寶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益生菌?益生菌的種類或者劑型又該如何選擇呢? 益生菌的分類 根據(jù)菌株的來源和作用機制,益生菌制劑主要分為三類:原籍菌制劑、共生菌制劑、真菌制劑。原籍菌制劑所使用的菌株來源于人體腸道內,口服后可直接補充原籍菌,發(fā)揮作用,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共生菌制劑所使用的菌株來源于腸道外,口服后可促進原籍菌的生長與繁殖,或直接發(fā)揮作用,如芽孢桿菌、枯草桿菌等。真菌制劑如布拉氏酵母菌,有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按照形態(tài)學,益生菌主要分為乳桿菌類、雙歧桿菌類及革蘭氏陽性球菌類。 益生菌的使用對象及菌種的選擇 早產(chǎn)寶寶或者奶粉喂養(yǎng)的寶寶,可選擇雙歧桿菌或者乳桿菌等制劑,有助于快速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小兒厭食癥),或者功能性便秘的寶寶,可選擇雙歧桿菌、乳桿菌、枯草桿菌、酪酸梭菌等制劑,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或者便秘的癥狀。腹瀉寶寶,如輪狀病毒腸炎或者抗生素相關腹瀉的寶寶,可選擇雙歧桿菌、乳桿菌、枯草桿菌、酪酸梭菌、不拉屎酵母菌、糞鏈球菌等制劑,有助于縮短腹瀉病程。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可選擇雙歧桿菌、乳桿菌等含有β半乳糖苷酶的益生菌制劑,可分解食物中的乳糖,改善乳糖不耐受的癥狀。 益生菌的劑型的選擇 市面上的益生菌制劑,主要有粉劑、顆粒劑、膠囊、片劑、咀嚼片等,嬰幼兒主要推薦粉劑或者顆粒劑,年長兒也可選擇咀嚼片?;罹人谰Ч?,故建議盡量選擇活菌。菌落計數(shù)高的效果往往比菌落計數(shù)低的效果要好。 其他注意事項 益生菌非常脆弱,大部分制劑需要低溫冷藏,沖服益生菌的水溫應控制在40℃以下,確保細菌不被滅活。 通常情況下,益生菌建議飯后服用,以減少胃酸對益生菌的破壞。 如果需要口服抗生素,建議益生菌和抗生素分開服用,間隔時間至少半小時。 由于食物種類的不同,適合歐洲人群的益生菌不一定完全適合亞洲人群,不要盲目海淘。 寶寶間有個體差異,要選擇最適合寶寶的,而不是最貴的。
李鵬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7月31日3808
0
1
-
功能性消化不良藥物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癥狀,而無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歐美國家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癥狀者占19%~41%,而我國的調查資料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占胃腸病??崎T診患者的50%左右。 臨床表現(xiàn)主要癥狀包括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脹痛、上腹灼熱感、噯氣、食欲不振、惡心等。常以某一個或某一組癥狀為主,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fā)生變化。起病多緩慢,呈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許多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fā)因素。上腹痛為常見癥狀,常與進食有關,表現(xiàn)為餐后痛,亦可無規(guī)律性,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上腹灼熱感。餐后飽脹和早飽常與進食密切相關。餐后飽脹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現(xiàn)飽脹感;早飽是指有饑餓感但進食后不久即有飽感。不少患者同時伴有失眠、焦慮、抑郁、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主要是經(jīng)驗性治療。 1.抑制胃酸藥,可選擇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 。2.促胃腸動力藥,可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對療效不佳者,可合用艽龍膠囊,艽龍膠囊主要成份為龍膽總苷,本品為硬膠囊,內容物為黃色至棕色的顆粒,味苦,微澀。本品清肝泄熱,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肝胃郁熱證者,癥見胃脘飽脹,脘部燒灼,口干口苦。 3.助消化藥,消化酶制劑可作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輔助用藥,改善與進餐相關的上腹脹、食欲差等癥狀。4.抗抑郁藥,上述治療療效欠佳而伴隨精神癥狀明顯者可試用。
鄭月敏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4月05日3628
0
1
-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藥物
老年人上消化道結構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更容易出現(xiàn)消化不良癥狀。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一定是在嚴格的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后再根據(jù)相應的癥狀對癥下藥。以下將常用的藥物及注意事項介紹如下:一.促動力劑促動力劑的作用是促進胃動力,加快胃排空,從而改善上腹飽脹、早飽或嘔吐等。注意的是,這類藥跟幫助消化吸收的藥物如消化酶、酵母片和復方阿嗪米特的作用機制是完全不同的。1.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常用劑量為 每次5mg(1片),每日三次,餐前服用。不良反應是容易引起錐體外系反應(肌震顫、發(fā)音困難、共濟失調),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2012年美國老年醫(yī)學協(xié)會建議老年人除胃輕癱外應避免應用胃復安,尤其是虛弱的老年人。2.多潘立酮(嗎丁啉):常用劑量為每次10 mg(1片),每日三次,餐前15~30分鐘服用。老年男性患者長期服用可出現(xiàn)乳房脹痛或溢乳現(xiàn)象。嬰幼兒和老年癡呆患者使用可能會誘發(fā)錐體外系反應。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須酌情減量。因國外有該藥導致心臟猝死和嚴重心律失常的報道,建議60歲以上人群應用多潘立酮時,應控制療程,劑量不宜超過每天30 mg,且建議僅用于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3.莫沙必利:常用劑量為每次5 mg(1片),每日三次,飯前或飯后服用,推薦飯前服用。主要不良反應:腹瀉、腹痛、口干、皮疹、頭暈等。應避免莫沙必利與可延長QT間期的藥物如氟卡尼、胺碘酮等合用,避免誘發(fā)心臟事件。(其同類產(chǎn)品西沙必利因心血管不良反應已在國外撤市)。服用兩周后,消化道癥狀沒有改變時,應停止服用。4.伊托必利:是新型促動力藥物,常用劑量為每次50mg(1片),每日三次,飯前20分鐘服用。高齡患者用藥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使用時應注意。用藥中如心電圖出現(xiàn)QT間期延長應停藥。二.質子泵抑制劑適用于非進餐相關消化不良中上腹痛、燒灼感為主要癥狀者。 常用其標準劑量,即奧美拉唑20mg、蘭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雷貝拉唑10 mg、埃索美拉唑20mg,早餐前30 分鐘,每日1次,每次1片。抑酸治療療程為4~6周,此后可停藥或按需服藥。 其中,奧美拉唑,艾司奧美拉唑避免與氯吡格雷合用。三.根除幽門螺桿菌對于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建議根除治療。但高齡(≥80歲)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差,因此,應權衡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利弊,建議在應用促動力劑、抑酸劑治療無效時,再考慮根除,并與患者充分溝通,征得患者同意。四. 助消化藥物消化酶和微生態(tài)制劑可作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輔助用藥,與促動力藥聯(lián)用效果更好;復方消化酶可改善與進餐相關的腹脹、食欲缺乏等癥狀。復方消化酶(達吉)含多種消化酶,一次1~2粒,每日3次,飯后服用。服用時可以將膠囊打開,但不可嚼碎藥片。本品應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五.中醫(yī)藥治療按照癥候,湯藥或中成藥均有一定的療效,此外,針灸或針灸與中藥聯(lián)用,也是可選擇的措施之一。參考文獻: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治專家共識,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7):697-703。
劉繼喜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2月02日4271
0
4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典型癥狀
典型癥狀1.早飽是指進食后不久即有飽感,以致攝入食物明顯減少。2.上腹脹多發(fā)生于餐后,或呈持續(xù)性進餐后加重。3.早飽和上腹脹常伴有噯氣。惡心、嘔吐并不常見,往往發(fā)生在胃排空明顯延遲的患者,嘔吐多為當餐胃內容物。4.在病程中癥狀也可發(fā)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經(jīng)年累月,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fā)因素。查看癥狀與診斷詳情 >其他癥狀不少患者同時伴有失眠、焦慮、抑郁、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這些癥狀在部分患者中與“恐癌”心理有關。查看癥狀與診斷詳情 >診斷依據(jù)診斷主要依據(jù)FD羅馬Ⅲ診斷標準,必須包括下列l(wèi)項或多項:1.餐后飽脹。2.早飽。3.上腹痛。4.上腹燒灼感。缺乏器質性疾病的證據(jù),病程至少6個月,近3個月病情符合上述標準者可診斷。
來麗群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8月15日1946
0
1
-
幽門螺旋桿菌能造成什么病癥?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大部分病人主要表現(xiàn)藏匿,無細菌性感染的滿身病癥,也常無胃病的急性癥狀病癥,臨床醫(yī)學上病人因此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xiàn)就醫(yī)。 1、急性胃炎: 感染潛伏期2 ~ 7天,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2、慢性胃炎: 慢性活躍性胃病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為90%左右。不但造成胃竇炎,也可造成胃體底炎。 3、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中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多在80%左右,十二指腸中檢出率多在90%左右。葛文津認為現(xiàn)階段覺得徹底消除幽門螺旋桿菌是痊愈和避免潰瘍發(fā)作的重要。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能造成什么病癥 4、低度惡性胃淋巴瘤: 通常覺得與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慢性胃炎相關,徹底消除幽門螺旋桿菌醫(yī)治可讓77%~83%胃淋巴瘤消散。長期性幽門螺旋桿菌攜帶者胃腺癌的患病率升高,幽門螺旋桿菌菌株引起胃癌的發(fā)病率更高。 5、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和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好等密切相關。
葛文津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7月10日2458
0
0
-
做胃鏡也沒問題,為什么我的胃總是不舒服?
臨床上常見到這么一些病人,胃鏡檢查往往是淺表性胃炎,肝膽胰腺也未見明顯異常,有的甚至也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Hp),但是卻有嚴重的消化道癥狀,如早飽、噯氣、惡心、胃痛、嘔吐等等;按照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效果也不理想。這使很多患者誤認為得了胃癌,憂心忡忡;我曾遇到過一位40歲的女病人,曾在一年內連續(xù)在不同醫(yī)院做了7次胃鏡。其實,這很可能是得了一種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一、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癥狀可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病程一般規(guī)定為超過1個月或在12個月中累計超過12周,F(xiàn)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因素尚未完全闡明,其發(fā)病的相關因素包括酸、幽門螺桿菌(Hp)感染、脂肪飲食和心理因素等。1)酸: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未明。多數(shù)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對酸或十二指腸內容物的敏感性也無異常,但抑酸治療對少數(shù)患者確實可起到緩解消化不良癥狀的作用。2)幽門螺桿菌(Hp)感染:流行病學研究未能證實Hp感染與本病之間密切相關,但也無足夠證據(jù)排除兩者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但根除Hp確實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得到改善,所以一般認為Hp感染仍是本病的原因之一。3)脂肪飲食:消化不良癥狀常在高脂肪餐后加重。4)心理因素:有證據(jù)表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內臟高敏感性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精神不集中時,機體對胃腸道擴張的敏感性降低,而注意力集中或處于焦慮等精神緊張狀態(tài)時,癥狀往往加重。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和診斷臨床上常無法找到可解釋癥狀的病理解剖學或生物化學異常,具有腹脹、腹痛、腹瀉及便秘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并表現(xiàn)為慢性持續(xù)性或復發(fā)性,涉及的部位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和(或)大腸、肛門等。但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jù),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在普通人群的發(fā)生率達到80%,這些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飽脹感、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等,且在過去6個月內至少有3個月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等癥狀,但并無器質性原因可查(包括內鏡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羅馬Ⅲ標準) :①有以下1項或多項癥狀: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②胃鏡及相關檢查未見器質性異常。分為:亞型1: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分為:亞型2:上腹痛綜合征(EPS)其在臨床上常有重疊,有時難以區(qū)分。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6個月,且近3個月符合診斷標準。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必須經(jīng)過排查報警癥狀后方可診斷本病:有下列報警癥狀和體征:45歲以上,近期出現(xiàn)消化不良癥狀,有消瘦、貧血、嘔血、黑糞、吞咽困難、腹部腫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癥狀進行性加重。必須徹底檢查,直至完全排除器質性病變及其他臟器疾病。對年齡在45歲以下且無報警癥狀和體征者,可選擇基本的檢查予以排除。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檢查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2)肝功能、腎功能。3)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4)X線檢查、B超聲檢查。5)電解質及無機元素檢測。6)胃液檢測。7)心血管檢查。8)內鏡檢查:如電子胃鏡,腸鏡,內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檢查。五、FD的鑒別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應與下列器質性病變相鑒別:1)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指發(fā)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在臨床上消化性潰瘍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飽脹感、噯氣、反酸水、燒心、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但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發(fā)現(xiàn)有突出到胃壁內的叫做“龕影”的不透光影,胃鏡檢查更能直接看到潰瘍病灶的大小及潰瘍周圍炎癥的輕重。2)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癥: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癥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飽脹感、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有些患者可有反復發(fā)作的急性上腹部絞痛史(此即所謂膽絞痛)。通過腹部B型超聲檢查以及膽囊造影,結合曾經(jīng)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絞痛常能作出診斷。3)胃癌:胃癌的早期常無特異的癥狀,只有胃鏡和病理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但隨著腫瘤的不斷增長,影響到胃的功能時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類似癥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但胃癌的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會同時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提示惡性腫瘤的所謂“報警”癥狀,通過胃鏡檢查及活組織病理檢查不難確診。六、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與慢性胃炎十分相似,在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30%~50%伴有慢性胃炎。但其炎癥病變程度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輕重并不平行,而且不少“慢性胃炎”患者通過改善運動功能,如給予促動力藥,癥狀可明顯改善甚至消失。內鏡下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國內學者重視輕度黏膜的改變,常占80~90%。大量健康人群普查,常存在淺表性胃炎,但臨床上可無癥狀,因而常無需治療。而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癥候群,國內有研究報道,消化不良約占消化內科患者52.6%,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上常見到一部分治療有效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病例,治療后復查胃鏡,其鏡下及病檢結果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這就提示我們有癥狀的輕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屬等同概念。七、FD的治療1、一般處理調整生活方式,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癥狀可能有所減輕,并非都需要藥物治療。飲食調整:避免攝入引起腹部不適的食物,如高脂肪飲食、咖啡、辛辣食物、酒精等。某些潰瘍樣FD停止或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對動力障礙型消化不良,進食易消化的飲食,可能會減少癥狀。2、藥物治療FD患者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用藥要個體化。1)促動力藥:胃腸運動障礙是FD,尤其是運動障礙型FD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促進胃腸動力成為治療FD的主要治療方法。2)助消化藥:該類藥幫助消化作用,多包含消化液中成分或促進消化液分泌的藥物。3)抑酸藥:有H2受體拮抗劑及質子泵抑制劑(PPI) 。雖然目前認為FD患者無胃酸分泌增高,但大多數(shù)醫(yī)生仍用抑酸劑治療,主要用于上腹痛綜合征。PPI對潰瘍樣癥狀者療效可能優(yōu)于H2受體拮抗劑。4)抗Hp治療:對FD患者根除Hp治療并無很強的適應證,在其他方法療效不佳時可試用。根據(jù)2015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推薦四聯(lián)含鉍劑療法。5)黏膜保護劑:通過保護胃黏膜屏障功能而緩解FD癥狀。6)消脹藥:是指能消除胃腸道中的氣體,使腹脹得以緩解的藥物,又稱消泡劑。7)益生菌:其改善宿主微生態(tài)平衡、發(fā)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藥物,用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功能紊亂。8)抗抑郁藥:上述治療療效欠佳而伴隨明顯焦慮,緊張,抑郁等癥狀者可試用抗抑郁藥,消除病理情緒低落、提高情緒,但起效較慢,臨床上可選擇三環(huán)抗抑郁藥或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作用的抗抑郁藥,從小劑量開始,使用時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9)中醫(yī)中藥:多種中成藥均對FD癥狀有所減輕。針灸中脘、足三里、內關、合谷、胃俞、脾俞、關元、天樞等穴位可使胃排空加速。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飲食中應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及睡前進食過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煉;要特別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一、進餐時應保持輕松的心情,不要匆促進食,也不要囫圇吞食,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食。二、不要泡飯或喝水進食,飯前或飯后不要馬上大量飲用液體。三、進餐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子曰:食不語。四、不要在進餐時飲酒、進餐后不要馬上吸煙。五、不要穿著束緊腰部的衣褲就餐。六、進餐應定時。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飲食。八、有條件可在兩餐之間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過多。九、少食過甜過咸食品,過多吃糖果會刺激胃酸分泌。十、進食不要過冷或過燙。
丁學偉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6月29日25553
1
8
-
為什么肚子老是脹氣?
王世民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5月11日1682
0
29
-
功能性消化不良真的無藥可治嗎?
一、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jīng)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癥狀可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病程一般規(guī)定為超過一個月或在十二月中累計超過十二周,F(xiàn)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因素尚未完全闡明,其發(fā)病的相關因素包括酸、H.pylori感染、脂肪飲食和心理因素等。1)酸: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未明。多數(shù)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胃黏膜對酸或十二指腸內容物的敏感性也無異常,但抑酸治療對少數(shù)患者確實可起到緩解消化不良癥狀的作用。2)幽門螺桿菌(H.p)感染:流行病學研究未能證實H.p感染與本病之間密切相關,但也無足夠證據(jù)排除兩者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但根除H.p確實有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得到改善,所以一般認為Hp感染仍是本病的原因之一。3)脂肪飲食:消化不良癥狀常在高脂肪餐后加重。4)心理因素:有證據(jù)表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內臟高敏感性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精神不集中時,機體對胃腸道擴張的敏感性降低,而注意力集中或處于焦慮等精神緊張狀態(tài)時,癥狀往往加重。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和診斷臨床上常無法找到可解釋癥狀的病理解剖學或生物化學異常,具有腹脹、腹痛、腹瀉及便秘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并表現(xiàn)為慢性持續(xù)性或復發(fā)性,涉及的部位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和(或)大腸、肛門等。但缺乏器質性疾病(如胃炎、腸炎等)或其他證據(jù),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在普通人群的發(fā)生率達到80%,這些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飽脹感、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等,且在過去6個月內至少有3個月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部燒灼感等癥狀,但并無器質性原因可查(包括內鏡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羅馬標準):有以下1項或多項癥狀: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而胃鏡及相關檢查未見器質性異常。分為:亞型1: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和亞型2:上腹痛綜合征(EPS)。其在臨床上常有重疊,有時難以區(qū)分。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6個月,且近3個月符合診斷標準。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必須經(jīng)過排查報警癥狀后方可診斷本病:有下列報警癥狀和體征:45歲以上,近期出現(xiàn)消化不良癥狀,有消瘦、貧血、嘔血、黑糞、吞咽困難、腹部腫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癥狀進行性加重。必須徹底檢查,直至完全排除器質性病變及其他臟器疾病。對年齡在45歲以下且無報警癥狀和體征者,可選擇基本的檢查予以排除。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檢查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常規(guī)。2)肝功能、腎功能。3)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4)X線檢查、B超聲檢查。5)電解質及無機元素檢測。6)胃液檢測。7)心血管檢查。8)內鏡檢查:如電子胃鏡,腸鏡,內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潰瘍、糜爛、腫瘤等器質性病變。9)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檢查。五、FD的鑒別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應與下列器質性病變相鑒別:1)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指發(fā)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在臨床上消化性潰瘍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飽脹感、噯氣、反酸水、燒心、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但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發(fā)現(xiàn)有突出到胃壁內的叫做“龕影”的不透光影,胃鏡檢查更能直接看到潰瘍病灶的大小及潰瘍周圍炎癥的輕重。2)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癥: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癥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飽脹感、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有些患者可有反復發(fā)作的急性上腹部絞痛史(此即所謂膽絞痛)。通過腹部B型超聲檢查以及膽囊造影,結合曾經(jīng)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絞痛常能作出診斷。3)胃癌:胃癌的早期常無特異的癥狀,只有胃鏡和病理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但隨著腫瘤的不斷增長,影響到胃的功能時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類似癥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但胃癌的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會同時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提示惡性腫瘤的所謂“報警”癥狀,通過胃鏡檢查及活組織病理檢查不難確診。六、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與慢性胃炎十分相似,在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30%~50%伴有慢性胃炎。但其炎癥病變程度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輕重并不平行,而且不少“慢性胃炎”患者通過改善運動功能,如給予促動力藥,癥狀可明顯改善甚至消失。所以有學者主張將內鏡下診斷并經(jīng)組織學證實的胃炎納入本病的范疇,但并未得到公認。內鏡下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國內學者重視輕度黏膜的改變,常占80~90%。大量健康人群普查,常存在淺表性胃炎,但臨床上可無癥狀,因而常無需治療。而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癥候群,國內有研究報道,消化不良約占消化內科患者52.6%,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上常見到一部分治療有效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病例,治療后復查胃鏡,其鏡下及病檢結果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這就提示我們有癥狀的輕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屬等同概念。因此臨床上醫(yī)生一定要向病人解釋清楚,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屬鏡下診斷,而臨床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七、FD的治療(一)一般處理調整生活方式,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癥狀可能有所減輕,并非都需要藥物治療。飲食調整:避免攝入引起腹部不適的事物,如高脂肪飲食、咖啡、辛辣食物、酒精等。某些潰瘍樣FD停止或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對動力障礙型消化不良,進食易消化的飲食,可能會減少癥狀。(二)藥物治療FD患者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用藥要個體化。1、促動力藥胃腸運動障礙是FD,尤其是運動障礙型FD的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促進胃腸動力成為治療FD的主要治療方法。促動力劑包括胃復安、嗎丁啉、莫沙必利和依托比利等。2、助消化藥:該藥幫助消化作用,多包含消化液中成分或促進消化液分泌的藥物。包括復方消化酶、健胃消食口服液、胃蛋白酶等。3、抑酸藥有H2受體拮抗劑及質子泵抑制劑(PPI)。雖然目前認為FD患者無胃酸分泌增高,但大多數(shù)醫(yī)生仍用抑酸劑治療,主要用于上腹痛綜合癥。H2受體拮抗劑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PPI對潰瘍樣癥狀者療效可能優(yōu)于H2受體拮抗劑。常用的PPI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4、抗Hp治療對FD患者根除Hp治療并無很強的適應證,在其他方法療效不佳時可試用。根據(jù)2015幽門螺旋桿菌共識意見,推薦四聯(lián)含鉍劑療法。5、粘膜保護劑常用的有硫糖鋁、膠體鉍、思密達等。通過保護胃粘膜屏障功能而緩解FD癥狀。6、消脹藥是指能消除胃腸道中的氣體,使腹脹得以緩解的藥物,又稱消泡劑。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二甲硅油散;7、益生菌:其改善宿主微生態(tài)平衡、發(fā)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藥物,用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功能紊亂,其中包括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雙歧桿菌活菌膠囊等藥物。8、抗抑郁藥:上述治療療效欠佳而伴隨明顯焦慮,緊張,抑郁等癥狀者可試用抗抑郁藥,消除病理情緒低落、提高情緒,但起效較慢,臨床上可選擇三環(huán)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或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作用的抗抑郁藥(如氟西汀),從小劑量開始,使用時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9、中醫(yī)中藥四逆散,加味逍遙丸,舒肝理氣丸,保和丸等均對FD癥狀有所減輕,與西沙必利比較效果相近。針灸中脘、足三里、內關、合谷、胃俞、脾俞、關元、天樞等穴位可使胃排空加速。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飲食中應避免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及睡前進食過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煉;要特別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一)進餐時應保持輕松的心情,不要匆促進食,也不要囫圇吞食,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食。(二)不要泡飯或和水進食,飯前或飯后不要馬上大量飲用液體。(三)進餐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子曰:食不語。(四)不要在進餐時飲酒、進餐后不要馬上吸煙。(五)不要穿著束緊腰部的衣褲就餐。(六)進餐應定時。(七)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辛辣和富含脂肪的飲食。(八)有條件可在兩餐之間喝一杯牛奶,避免胃酸過多。(九)少食過甜過咸食品,過多吃糖果會刺激胃酸分泌。(十)進食不要過冷或過燙。
姜欣榮醫(yī)生的科普號2018年12月15日6168
3
9
-
兒童不明原因腹痛腹脹等 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兒科門診醫(yī)生經(jīng)常會碰到患兒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早飽、暖氣、厭食、燒心、反酸、惡心和嘔吐。但各項檢查又顯示不出器質性病變。這時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未能發(fā)現(xiàn)器質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慢性、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上腹部癥候群,癥狀超過 4 周以上。低風險,預后良好。 FD 的病因 FD 的病因未明,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飲食與環(huán)境因素、胃酸、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腸運動功能異常、內臟感覺異常、心理社會因素等 [1]。以腹痛為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胃黏膜活檢可能僅提示輕度、慢性炎癥,因而不提倡常規(guī)行內鏡檢查。 FD 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對于 4~18 歲兒童和青少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2],并且癥狀每周至少 1 次,持續(xù) 2 個月以上: 1. 腹上區(qū)(臍上)持續(xù)性或復發(fā)性疼痛或不適感。 2. 排便后不緩解,或與大便的次數(shù)及性狀無關(不是腸易激綜合征)。 3. 沒有可用以解釋這些癥狀的炎癥性、器質性、代謝性疾病及新生物形成的依據(jù)。予輔助檢查排除其他消化系統(tǒng)相關疾病包括: ①血常規(guī):排除貧血、嗜酸細胞增多和感染因素。 ②肝功能檢測:排除肝膽系統(tǒng)疾病。 ③大便常規(guī)及寄生蟲檢查:排除寄生蟲感染。 ④紅細胞沉降率、CRP、血管炎四項:排除炎性腸病。 ⑤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排除胰腺炎。 ⑥腹部超聲:排除胰腺、肝、膽道的疾病。 ⑦消化道內鏡檢查:可用于那些吞咽困難、盡管使用了抑酸劑但癥狀仍持續(xù)的患兒、停藥后癥狀又反復者或考慮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疾病者。 ⑧氫呼吸試驗:排除乳糖不耐受及腸道菌群失調。 FD 的治療原則及方案 1. 一般治療 ①雖然沒有明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別飲食,但有消化不良的臨床癥狀期間,應避免甜食、刺激性食物、高脂飲食等以免加重腹脹、噯氣癥狀。 ②因為進食頻繁可影響胃腸運動的正常節(jié)律,應定時定量進餐,不建議白天加用點心,夜間可根據(jù)需要加用少量點心。 ③生活作息規(guī)律,保證睡眠充足,心態(tài)良好,并適當增加運動。 2. 藥物治療 根據(jù)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與進餐的關系,可選用促動力藥、抗酸藥和抑酸藥等藥物,一般療程 2~4 周。具體選藥原則詳見下表 [1]。治療無效者可適當延長療程,并可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后再進行治療。有 Hp 感染者,需行 Hp 的根除治療。 (1)抗酸和抑酸治療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酸劑有鋁碳酸鎂、復方氫氧化鋁、碳酸鈣口服混懸液 [3] 等,可以緩解癥狀 [4]。抑酸劑主要有兩大類,H2 受體拮抗劑 (H2RA) 和質子泵抑制劑(PPI),它們對胃酸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以緩解酸相關的癥狀。目前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PPI 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有改善,目前常用藥物有奧美拉唑等。 常用藥物的用法用量 ①西咪替?。嚎诜?,新生兒,一次 5 mg/kg,4 次/日;1 個月?12 歲,一次 5?10 mg/kg(最大量 400 mg),4 次/日;12?18 歲,一次 400 mg,2?4 次/日。靜脈注射與滴注,一次 5?10 mg/kg,2?4 次/日,一日劑量不宜超過 2 g。 ②雷尼替?。嚎诜?,一日 4?6 mg/kg(—日最大劑量 300 mg),q 12 h 或睡前一次服用。緩慢靜脈注射,新生兒,一次 0. 5?1 mg/kg,3?4 小時一次;6 個月?18 歲,一次 1 mg/kg(最大 50 mg),2 次/日或 3?4 小時一次。 ③奧美拉挫:口服,開始治療 1 mg/kg(—日最大劑量 40 mg),1 次/日,有效后減量至 0.5 mg/kg。靜脈注射,1 個月?12 歲,最初 0.5 mg/kg(最大 20 mg),l 次/日。12?18 歲,一次 40 mg,1 次/日。 (2)胃腸動力調節(jié) 促動力藥物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尚未明確,但一般認為促動力藥物可以改善相關的上腹部飽脹、脹滿、惡心等癥狀 [5]。目前常用的藥物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6]、紅霉素。 常用藥物的用法用量: ①甲氧氯普胺:多巴胺(DA2)受體拮抗劑,促進胃及上部腸段的運動。肌內或靜脈注射,6 歲以下,一次 0. 1 mg/kg;6?14 歲,一次 2. 5?5 mg。具有較強中樞止吐作用,可增加胃動力,但因其可導致椎體外系反應,故不宜應用于嬰幼兒和長期大劑量應用。 ②多潘立酮:拮抗胃腸道 DA2 受體介導的平滑肌松弛??诜淮?0.3 mg/kg,3 次/日。 ③紅霉素:結合并激動胃動素受體,產(chǎn)生促動力效應??诜?,一次 3?5 mg/kg,—日 3 次,餐前 1 小時服用。 (3)胃黏膜保護 因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一般存在胃酸相對或絕對增多,所以,理論上胃黏膜保護劑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目前常用藥物有蒙脫石散。 (4)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Hp 感染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機制中未完全明確,有資料顯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有利于癥狀緩解,但也有研究未能證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可獲益 [7]。所以,應嚴格把握指征,不能盲目抗 Hp 治療。 (5)其他對癥治療 排除其他的器質性病變因素后,社會、心理的刺激因素也可導致相關的癥狀,心理學治療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是有益的 [8]。抗抑郁藥的使用雖然有爭議,但對于抑郁、焦慮明顯的患兒是有幫助的 [9]。常用的有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建議在專科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張玉玲醫(yī)生的科普號2017年02月21日6201
0
1
相關科普號

索寶軍醫(yī)生的科普號
索寶軍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
消化科
471粉絲3.2萬閱讀

王曉龍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曉龍 副主任醫(yī)師
宿松縣陳漢鄉(xiāng)中心衛(wèi)生院
普通內科
112粉絲7.6萬閱讀

賈綺賓醫(yī)生的科普號
賈綺賓 主任醫(yī)師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
消化內科
627粉絲18.5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廖克軍 主任醫(yī)師湖南省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胃病 20票
胃炎 13票
功能性胃腸病 10票
擅長:功能性胃腸?。ń?jīng)過各種檢查而又查不出病因的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惡心、嘔吐、頻繁噯氣、咽喉不適、胸骨后脹、咽喉異物感、吞咽梗阻感、上腹部和胸骨后及咽喉部燒灼感、上腹堵塞感、屁多、肛門墜脹、肛門疼痛、排便困難…)、胃食管反流?。ㄊ彻苎祝?、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慢性胃炎以及各種疑難復雜消化道疾病的診治。 -
推薦熱度4.7黃玉紅 主任醫(yī)師中國醫(yī)大一院 消化內科
胃炎 101票
潰瘍性結腸炎 78票
胃病 50票
擅長:炎癥性腸?。冃越Y腸炎、克羅恩病)、胃腸動力性疾?。ǚ戳餍允彻苎?、胃食管反流病、便秘、腹瀉、胃腸功能紊亂)、幽門螺桿菌感染、急慢性胰腺炎、膽囊結石、脂肪肝、各種胃腸道疾?。ㄎ秆?、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診斷和治療。 -
推薦熱度4.1宋志強 主任醫(yī)師北醫(yī)三院 消化科
胃炎 197票
胃病 99票
功能性胃腸病 58票
擅長:各種消化道疾病及疑難雜癥: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腸化、功能性胃腸病、胃腸早癌/息肉/黏膜下隆起的內鏡下切除(EMR、ESD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瀉/腹痛、小腸疾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消化道良性和惡性腫瘤、膠囊內鏡、小腸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