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8月31日
105
0
1
-
孫曉敏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那么另外一個朋友在問,說是54歲的患者,胃竇是輕微的。 嗯。 慢性炎癥,輕度的腸化,輕度的萎縮啊,那么活動性因HP因好,首先兩個問題啊,第一就是炎癥的問題,那么這個肯定是個慢性的炎癥,因為你活動性因就說明沒有急性的炎癥,那么慢性呢,主要是一個腸化一個萎縮比較,但是呢性質呢程度比較輕的,第二個你就沒有有沒有螺桿菌,呃,那我想呢,是這樣子的,你最好是把你的內(nèi)鏡報告單也發(fā)一下,讓醫(yī)生看一下,如果內(nèi)鏡上面的表現(xiàn)也沒有特殊變化的話,我想這種情況如果你沒有癥狀也可以不吃藥,也可以吃點藥,因為有輕微的腸化萎縮,比如說可以吃一點胃黏膜的保護劑。 特點激發(fā)酯,然后呢啊,激發(fā)酯前列素e的一個藥物,那么主要是修復粘膜的,然后再吃一個胃復春,或者呢,含硒的硒酵母,那么都對輕度的萎縮腸化有一定的幫助,好嗎?可以這樣吃,那么你可以吃一段時間,比如說吃兩到三個月好。2023年02月14日
110
0
0
-
曹佳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消化內(nèi)鏡科 很多患者看著胃鏡病理報告單上的“腸化”二字百度后都會憂心忡忡:“聽說腸化容易癌變?”,經(jīng)咨詢醫(yī)生后心略微放下,然后又焦慮“腸化可以逆轉嗎?”等等問題。 2014年我國慢性胃炎協(xié)作組全國16個城市33個內(nèi)鏡中心聯(lián)合開展胃病調(diào)查8892病員中,23.6%查出“腸化”【1】。查出“腸化”到底怎么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腸化”。 什么是腸化? 食管、胃、小腸、大腸各段粘膜上皮細胞各具特征。杯狀細胞是小腸和大腸粘膜的特有細胞。如果在食管(Barrett食管)或者胃粘膜出現(xiàn)了杯狀細胞便稱之為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簡稱腸化。 當胃黏膜層的上皮細胞受到細菌、食物、胃酸的刺激而被破壞又不能有效地修復時,為了增加粘液分泌,人體本能地動員胃黏膜固有層腺管內(nèi)的頸粘液細胞和干細胞增殖并轉化成能分泌粘液的細胞,這種轉化的細胞像茶杯一樣整齊地排列在腺管表面,故稱為杯狀細胞。同時在腺管底部轉化成能分泌殺菌作用的防御素的潘氏細胞,重新?lián)斊鹆宋葛つさ淖陨肀Wo作用。由于胃黏膜的這種細胞改變和結構上的變化與腸黏膜的上皮形態(tài)和結構很相似,故稱為“腸化”。 這就好比屋頂破了個洞,我們卻用稻草代替磚瓦去修補,而胃粘膜受損后,本該長在腸道上長的細胞化生長在了胃黏膜上。 腸化的類型有多樣,通過一種黏液組化染色,把腸上皮化生分為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兩者又分為完全和不完全型腸上皮化生。有些則介于二者之間(Ⅱ型,混合腸化)。一般認為Ⅱ、Ⅲ型腸化進展為腸型胃癌的風險較高。 腸化與胃癌什么關系? 在慢性胃炎中,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十分常見。根據(jù)胃鏡檢查活檢病理檢查結果統(tǒng)計,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發(fā)生率10%~23.6%,而發(fā)生癌變的概率低于3%~5%【2】。與胃癌有密切關系的不是萎縮、腸化,而是“異型增生”(既往稱“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目前統(tǒng)稱為“上皮內(nèi)瘤變”),以腸化預測胃癌風險并不可靠【3 ,4】。 根據(jù)普遍認同的Correa教授提出的幽門螺桿菌致癌通路(上圖)【5 ,6】 ,從慢性胃炎到腸化生再過渡到胃癌的經(jīng)歷大體是這樣: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完全小腸型腸化→不完全大腸型腸化→異型增生→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 過程沒有錯,但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很多因素的參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是一定必然按照這個路徑發(fā)展下去。 從淺表性胃炎到胃癌,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從腸化到異型增生,也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在這個發(fā)展鏈條中,我們只要早期檢查,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就能把它阻斷。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上圖通路中所說的腸化是指腸化生這個階段,與出現(xiàn)單個腸化細胞是不同的,離開面積談腸化概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理論上,腸化面積越大,進展為腸型腫瘤的概率越高,界定腸化范圍比反復糾結“這次活檢輕度腸化下次活檢中度腸化”有意義的多。 發(fā)現(xiàn)“腸化”怎么處理? 腸化一旦形成難以復原到正常的胃黏膜。因年齡增大、胃黏膜萎縮而發(fā)生的腸化是人體的“老化”表現(xiàn),無需治療。腸化的進一步處理主要是減少刺激胃粘膜的因素來防止其進一步進展,具體有: (1)清除和根除幽門螺桿菌; (2)戒煙,戒酒、濃茶、咖啡; (3)避免空腹太久,規(guī)律飲食; (4)避免刺激性食物; (5)避免長期服用損胃藥物; (6)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微量元素。 “腸化”后應如何復查胃鏡呢? 病理報告“腸化”僅單純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腸化,無幽門螺桿菌感染、體檢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正常、無明顯胃部不適臨床表現(xiàn),定期2-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但“腸化”伴有下列情況時,建議每1年復查一次胃鏡。 (1)病理報告示有不完全型腸化; (2)胃竇、胃體、賁門多部位“腸化”,即中度以上萎縮性胃炎; (3)“腸化”同時伴輕中度異型增生病變(如果內(nèi)鏡下有明確的病灶,警惕早期胃癌的可能,可選擇ESD手術進行干預); (4)“腸化”伴有幽門螺桿菌陽性; (5)定期測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趨勢; (6)反復中上腹不適對癥治療不好轉; (7)直系親屬中有胃腫瘤病史。 所以,大家不必談“腸化”而色變,適度關心,定期復查,腸化并不可怕。 作者:冷株赟 審核:王玉 張黎 參考文獻 1. Du Y, Bai Y, Xie P, etal. Chronic gastritis in China: a national mutiple-center survey[J/OL]. BMC Gastroenterol. 2014,14:21[2014-02-07]. 2. AG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Management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3.Rugge M, Fassan M, Pizzi M, et al. 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 vs. operative link on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17:4596-661. 4.Feldman M, Lee EL. Gastritis. In: Feldman M, Friedman L, Brant L, editors.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management. 10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6. p 868-872. 5.Correa P.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 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Cancer Res,1992;52: 6735-6740 [PMID: 1458460] 6.Correa P. The biological model of gastric carcinogenesis. IARC Sci Publ 2004; :301. (本文轉載自東方內(nèi)鏡公眾號)2021年03月28日
2914
1
6
-
林良兜副主任醫(yī)師 番禺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 消化專科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nèi)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常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后者黏膜腸上皮化生,常累及賁門,伴有G細胞喪失和胃泌素分泌減少,也可累及胃體,伴有泌酸腺的喪失,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內(nèi)源性因子的減少。 一、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見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變經(jīng)久不愈而發(fā)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門螺桿菌感染。 2.刺激性物質 長期飲烈性酒、濃茶、濃咖啡等刺激性物質,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而發(fā)生胃炎。 3.藥物 有些藥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楊酸鹽、洋地黃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膽汁反流 膽汁中含有的膽鹽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氫離子反彌散進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癥。 6.X線照射 深度X線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損害,產(chǎn)生胃炎。 7.環(huán)境變化 如環(huán)境改變,氣候變化,人若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適應,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經(jīng)功能紊亂,便胃液分泌和胃的運動不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胃炎。 8.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guī)律。 9.其他病變的影響 如尿毒癥、潰瘍性結腸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二、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如嘔血、黑便。癥狀常常反復發(fā)作,無規(guī)律性腹痛,疼痛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進食過程中或餐后,多數(shù)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輕者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 三、檢查 1.胃液分析 測定基礎胃液分泌量(BAO)及組胺試驗或五肽胃泌素后測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斷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及指導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廣泛而嚴重的慢性萎縮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學檢測 慢性萎縮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細胞分泌之故。若病變嚴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減少,內(nèi)因子分泌也減少,因而影響維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陽性(75%以上)。 3.胃腸X線鋇餐檢查 隨著消化內(nèi)鏡技術的發(fā)展,目前胃炎診斷很少應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氣鋇雙重造影顯示胃黏膜細微結構時,萎縮性胃炎可出現(xiàn)胃黏膜皺襞相對平坦、減少。 4.胃鏡和活組織檢查 胃鏡和病理活檢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淺表性胃炎常以胃竇部最為明顯,多為彌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滲出物,病變處黏膜紅白相間或花斑狀,似麻疹樣改變,有時有糜爛。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蒼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紅白相間,白區(qū)凹陷;皺襞變細或平坦,由于黏膜變薄可透見呈紫藍色的黏膜下血管;病變可彌漫或主要在胃竇部,如伴有增生性改變者,黏膜表面顆粒狀或結節(jié)狀。活檢標本作病理學檢查,判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尚胁±砘顧z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 四、診斷 慢性胃炎癥狀無特異性,體征很少,X線檢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確診要靠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在我國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門螺桿菌。五、治療大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逆轉,少部分可轉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胃炎隨年齡逐漸加重,但輕癥亦可逆轉。因此,對慢性胃炎治療應及早從慢性淺表性胃炎開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也應堅持治療。 1.消除病因 祛除各種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進食對胃黏膜有強刺激的飲食及藥品,戒煙忌酒。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暴飲暴食。積極治療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2.藥物治療 疼痛發(fā)作時可用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等,癥狀較輕者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氫氧化鋁胺等。胃酸缺乏或無酸者可給予1%稀鹽酸或胃蛋白酶合劑,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藥。胃黏膜活檢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療。膽汁反流明顯者可用胃復安和嗎叮啉以增強胃竇部蠕動,減少膽汁反流。鋁碳酸鎂片、消膽胺、硫糖鋁可與膽汁酸結合、減輕癥狀。 六、預防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反流而發(fā)生慢性胃炎。 2.戒煙忌酒 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黏膜產(chǎn)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反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fā)生率明顯增高。應戒煙忌酒。 3.慎用、忌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 長期濫用此類藥物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4.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 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5.注意飲食 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盡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飲食宜按時定量、營養(yǎng)豐富,多吃含維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2021年02月17日
1493
0
2
-
孫普增主任醫(yī)師 陽谷縣人民醫(yī)院 消化呼吸內(nèi)科 胃功能三項包括: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 、胃蛋白酶原I/II比值(PGR)。 胃功能三項屬于無創(chuàng)性檢查,在對慢性胃病變進行胃鏡檢查前,可以將胃功能三項檢驗當成首選篩查方式。該檢查方式操作簡單方便,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有助于判斷萎縮是否存在,及存在的部位和程度。 胃泌素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胃腸激素,由胃內(nèi)的一種細胞(G細胞)分泌,能夠促進胃酸分泌。自身免疫性胃炎時由于胃酸缺乏,為促進胃酸分泌,該細胞分泌胃泌素增多,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查空腹血清胃泌素一般升高。G細胞多存在于胃竇中,當胃竇腺體萎時G細胞減少,胃泌素分泌也隨之減少,因此也將血胃泌素水平作為胃竇萎縮的血清學標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前體,包括兩種同工酶,分別為PG I和PG II,主要是由粘液細胞、胃體以及胃底的主細胞所分泌,當胃體和胃底發(fā)生萎縮性胃炎時,該指標會下降。 總而言之: ①胃體萎縮者:血清胃泌素G17顯著升高,胃蛋白酶I和(或)胃蛋白酶I/II比值下降。 ②胃竇萎縮者:血清胃泌素G17下降,胃蛋白酶I和(或)胃蛋白酶I/II比值正常。 ③全胃萎縮者:三者均低。2020年12月18日
15829
0
1
-
劉春江主治醫(yī)師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兒科 一、何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因其發(fā)病率高,民間有“十人九胃”之說。 二、常見慢性胃炎的分類 1、淺表性胃炎:是一種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癥,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而且病程纏綿,易反復發(fā)作,如不及時治療,極易進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2、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臨床上發(fā)生癌變的幾率最高。 3、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本病病程較長,進展緩慢,在其病變過程中常出現(xiàn)胃出血、胃潰瘍、貧血、胃癌等并發(fā)癥,并癌變的幾率很高。 4、肥厚性胃炎:以胃粘膜皺襞顯著肥厚如腦回狀為特征,好發(fā)于胃底和胃體,局灶性或彌漫性。常伴原因不明的低蛋白血癥。 5、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從膽囊排入十二指腸的膽汁和其它腸液混合,通過幽門,逆流至胃,刺激胃粘膜,從而產(chǎn)生的炎癥性病變。 6、胃竇炎:是指局限于胃竇部的一種慢性炎癥。 三、慢性胃炎常見發(fā)病原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多見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變經(jīng)久不愈而發(fā)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門螺桿菌感染。目前有學者認為,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超過95%。 2、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饑飽失常,過食辛辣、腌漬、燒烤、油炸、霉變食品,破壞胃粘膜。 3、刺激性物質:如長期飲烈性酒、濃茶、濃咖啡等刺激性物質,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而發(fā)生胃炎。 4、藥物:某些藥物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害。 5、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口腔、咽部帶有病菌的分泌物進入胃內(nèi),破壞胃粘膜。 6、膽汁反流:膽汁中含有的膽鹽可破壞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氫離子反彌散進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癥。 7、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guī)律: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精神抑郁或過度緊張和疲勞,容易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膽汁反流而發(fā)生慢性胃炎。 8、環(huán)境因素:如環(huán)境改變,氣候變化,人若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適應,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經(jīng)功能紊亂,便胃液分泌和胃的運動不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胃炎。 四、慢性胃炎常見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 1、淺表性胃炎:常見癥狀有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腹脹,噯氣,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且病程纏綿,易反復發(fā)作。 2、糜爛性胃炎: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 3、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癥狀,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如嘔血、黑便。癥狀常常反復發(fā)作,無規(guī)律性腹痛,疼痛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進食過程中或餐后,多數(shù)位于上腹部、臍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輕者間歇性隱痛或鈍痛、嚴重者為劇烈絞痛。 4、胃竇炎:表現(xiàn)為上腹部撐脹感感,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fā)作,可伴有噯氣、反酸、上腹燒灼感、嘔吐、納差、消瘦等,少數(shù)可有出血,也有無癥狀者。本病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情緒波動、生氣、精神壓力或恐懼癌癥的緊張心理可使癥狀加劇。多發(fā)于30歲以上的男性。這是其特點之一。 五、慢性胃炎臨床診斷 1、胃腸X線鋇餐檢查:用氣鋇雙重造影顯示胃黏膜細微結構時,萎縮性胃炎可出現(xiàn)胃黏膜皺襞相對平坦、減少。 2、胃鏡和活組織檢查:胃鏡和病理活檢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1)淺表性胃炎:常以胃竇部最為明顯,多為彌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滲出物,病變處黏膜紅白相間或花斑狀,似麻疹樣改變,有時有糜爛。 (2)糜爛性胃炎:常表現(xiàn)為胃黏膜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大小不等,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xù)型及消失型。因其特征性分為隆起糜爛型胃炎和扁平糜爛型胃炎。 (3)慢性萎縮性胃炎:病變黏膜多呈蒼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紅白相間,白區(qū)凹陷;皺襞變細或平坦,由于黏膜變薄可透見呈紫藍色的黏膜下血管;病變可彌漫或主要在胃竇部,如伴有增生性改變者,黏膜表面顆粒狀或結節(jié)狀。 (4)肥厚性胃炎:鏡下見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達粘膜肌層。 (5)胃竇炎:主要病變多局限于黏膜層,但也漫延至肌層或漿膜層。在病變部分出現(xiàn)水腫、炎癥細胞侵潤和纖維組織增生,使局部變厚,甚至狹窄;部分病例可有黏膜表面糜爛、腸腺上皮化發(fā)生變化。 (6)膽汁反流性胃炎:在內(nèi)鏡下可以直接觀察到膽汁反流,胃黏膜表現(xiàn)為彌漫性充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皺襞水腫或糜爛。 慢性胃炎癥狀無特異性,體征很少,X線檢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確診要靠胃鏡檢查及胃黏膜組織檢查。取活體標本作病理學檢查,可判斷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 特別是胃部腫瘤的早期發(fā)現(xiàn),直接影響著預后。另外,在我國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門螺桿菌。 六、慢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大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逆轉,少部分可轉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胃炎隨年齡逐漸加重,但輕癥亦可逆轉。因此,對慢性胃炎治療應及早從慢性淺表性胃炎開始,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也應堅持治療。 1、消除病因:祛除各種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進食對胃黏膜有強刺激的飲食及藥品,戒煙忌酒。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暴飲暴食。積極治療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2、藥物治療:疼痛發(fā)作時可用普魯本辛、顛茄合劑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蘭索拉唑、奧美拉唑等,癥狀較輕者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氫氧化鋁胺等。胃酸缺乏或無酸者可給予1%稀鹽酸或胃蛋白酶合劑,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藥。胃黏膜活檢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療。膽汁反流明顯者可用胃復安和嗎叮啉以增強胃竇部蠕動,減少膽汁反流。鋁碳酸鎂片、消膽胺、硫糖鋁可與膽汁酸結合、減輕癥狀。 七、慢性胃炎的預防和調(diào)護 1、保持心情舒暢:情緒與胃炎關系密切,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怒、緊張等不良的情感反應,可直接導致胃肌收縮、微小血管痙攣、胃自身保護修復機能減退、胃酸分泌亢進等變化,誘發(fā)胃腸道疾病,這與中醫(yī)肝氣犯胃的觀點一致。在臨床上,由于精神因素加重或誘發(fā)慢性胃炎者屢見不鮮,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志的舒暢對慢性胃炎的治療和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2、調(diào)節(jié)飲食:飲食不節(jié)可直接導致胃炎發(fā)生,故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調(diào)養(yǎng)。首先應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油膩、粘滯等難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飲食宜軟易消化,避免過于粗糙、過于濃烈的香辛調(diào)料和過熱飲食。盡量不要吃泡飯、剩飯,吃飯要養(yǎng)成細嚼慢咽的習慣,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以達到易于消化、減輕對胃粘膜刺激的目的。少吃腌漬、煙熏、不新鮮的食物。每餐飲食以七分飽為宜,不宜吃得過飽。一日三餐按時定量,早吃少、午吃飽、晚吃少,晚飯不要吃得過晚。多喝水,忌服濃茶、濃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飲料。飯后靜臥半小時。吃水果要在飯后1~2小時后。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 3、起居有常:中醫(yī)認為本病大多發(fā)于脾胃素虛者,脾胃既虛,正氣較弱,故患者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背部避風寒,并保證適當?shù)男菹ⅲ苊膺^度勞累。 4、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5、戒煙忌酒:煙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黏膜產(chǎn)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煙會引起膽汁反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fā)生率明顯增高。故應戒煙忌酒。 6、慎用、忌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長期濫用此類藥物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潰瘍。 八、幽門螺桿菌及其危害和治療方法 幽門螺桿菌屬于人體內(nèi)的寄生菌,當人體抵抗力減弱的時候,就成了機會性致病菌,又稱之為條件性致病菌,有人形容幽門螺桿菌“就像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目前,醫(yī)學界已明確幽門螺桿菌是許多常見胃腸疾病的致病因素,普通人群的幽門螺旋菌感染率可高達40%~60%。在胃體健康、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刻意殺滅(即服藥治療),因為過度服用抗生素,不僅會造成菌群失調(diào),還可產(chǎn)生耐藥性,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免疫,達到體內(nèi)菌群平衡相處。 但是,如果患有慢性胃病,尤其是消化道潰瘍的病人,則需要服藥治療。目前國內(nèi)外常用的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有:有機膠態(tài)鉍劑(如膠體果膠鉍、枸椽酸鉍鉀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等),抗菌藥(常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強力霉素、克林霉素等)。 常用方案:奧美拉唑 (泮托拉唑或者雷貝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甲硝唑。療程一般為二周。 對經(jīng)濟條件不是特別好的,這個方案是比較容易一些,效果能夠達到80%根除。對伴有潰瘍病患的者尚可在服用上藥的基礎上加服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或法莫替?。?。 另外,偏于吃酸甜、辛辣食物者,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這是由于酸甜食物可促使幽門螺桿菌大量繁殖,辛辣食物可形成刺激而損傷胃黏膜,使幽門螺桿菌乘虛而入,引起黏膜損傷而致炎癥及潰瘍。有長期飲酒習慣的人,亦會對胃黏膜形成反復刺激而引起損傷。因此,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飲食禁忌非常重要。2020年06月01日
1861
0
0
-
季福建主任醫(yī)師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胃腸結直腸外科 俗話說「十人九胃」。幾乎百分之百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會被診斷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有哪些種類?它們與胃癌的關系如何?臨床上,通常將慢性胃炎分為萎縮性胃炎與非萎縮性胃炎,其區(qū)別在于是否存在胃粘膜固有腺體的萎縮。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胃癌的發(fā)展遵循如下規(guī)律: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內(nèi)瘤變→癌。發(fā)生上皮內(nèi)瘤變(異型增生)是進展到胃癌的最后一步。據(jù)統(tǒng)計,低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發(fā)生胃癌的機率約為 0~23%,高級別者約為 60%~85%。2「萎縮性胃炎」遲早要變成「胃癌」嗎?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誤解??赡艿靡嬗诰W(wǎng)絡的普及,很多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會將之與胃癌劃等號,因此而憂心忡忡。事實上,萎縮性胃炎只有極少數(shù)一部分可能發(fā)展為胃癌(大約為 1%)。只有中重度萎縮性胃炎并且伴有中重度腸化或不典型增生者,發(fā)生胃癌的風險才大大增加。3「萎縮」是說胃「縮小」了嗎?「腸化」與「不典型增生」什么意思?「萎縮」并不是胃整個變小了,而是胃的粘膜層「變薄」了。「腸化」全稱是「腸上皮化生」,通俗地說,就是胃粘膜細胞在長期的炎癥刺激下發(fā)生某種形態(tài)上的變化,變得更接近于腸粘膜的細胞(必須切片化驗,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覆坏湫驮錾?,又稱為「異型增生」或「上皮內(nèi)瘤變」。通俗地說,就是在顯微鏡下觀察,胃粘膜細胞已經(jīng)失去正常細胞形態(tài),而接近于癌細胞的形態(tài)了(但還未變成癌細胞)。通常用「輕度、中度、重度」,以及「低級別、高級別」分別表示其接近癌細胞的程度。4胃炎癥狀重,是不是說明炎癥嚴重,發(fā)生胃癌的可能性就大?不是。胃炎患者常會出現(xiàn)上腹脹、上腹痛、早飽、反酸、噯氣等癥狀。但癥狀的有無與輕重往往與胃炎的內(nèi)鏡下表現(xiàn)及顯微鏡下嚴重程度不符合。癥狀很重者可能胃炎程度很輕,而無癥狀者亦有可能進展至胃癌。5慢性胃炎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原因較為復雜。最主要的因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煙酒嗜好,膽汁反流,自身免疫,某些藥物等均可能造成胃粘膜損害,導致慢性胃炎。6哪些因素可能加重慢性胃炎病情?應該如何保養(yǎng)胃?多數(shù)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病情較穩(wěn)定。但反復或持續(xù)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等均為加重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的潛在因素。水土中含過多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微量元素比例失調(diào)、吸煙、長期飲酒,缺乏新鮮蔬菜與水果,經(jīng)常食用霉變、腌制、熏烤和油炸食品,過多攝入食鹽,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患病風險甚至增加癌變可能。相應地,保養(yǎng)胃的主要方法就是清除幽門螺桿菌,祛除上述這些不良習慣。7治療胃炎有哪些藥物,如何選用?治療慢性胃炎的目的主要是兩方面:減輕癥狀及減輕胃粘膜炎癥。藥物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抑酸藥:抑制胃酸分泌,如「拉唑類」藥物。主要用于減輕上腹痛、燒心、反酸等與胃酸有關的癥狀;促動力藥:促進胃蠕動排空,如「嗎丁啉、莫沙必利」等。主要用于改善胃脹、早飽、食欲不佳等癥狀;抗菌藥物: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8萎縮性胃炎應間隔多久進行胃鏡復查?綜合考慮病情以及患者方便、經(jīng)濟性,根據(jù)不同情況應遵循如下隨訪時間:無腸化、上皮內(nèi)瘤變者酌情隨訪復查;中重度萎縮伴腸化者 1 年復查胃鏡一次;萎縮性胃炎伴低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者每 6 個月復查胃鏡一次;伴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者確診后需立即進行手術或內(nèi)鏡下治療,切除病灶。9什么藥物能防止萎縮性胃炎發(fā)展為胃癌?很遺憾,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肯定地逆轉萎縮性胃炎或防止其發(fā)展為胃癌。比較有益的是,清除幽門螺桿可以降低萎縮性胃炎發(fā)展為胃癌的比例。有些研究認為,增加維生素 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發(fā)生率。體內(nèi)缺乏葉酸者,補充葉酸可能改善萎縮性胃炎,減少胃癌發(fā)生。本文轉載于吳漢平腫瘤時間2019年12月28日
2470
0
3
-
陳常云副主任醫(yī)師 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肝病科 你好,今天跟你分享的是慢性胃炎,胃潰瘍啊,會有哪些表現(xiàn)呃,可以做哪些檢查該怎么治療呢,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時候呢,呃會出現(xiàn)腹痛。 啊,腹脹啊,反酸嗝氣兒啊,這樣的一些臨床表現(xiàn)一般呢,可以做一些檢查,比如說啊,上消化道的鋇餐的檢查,呃,碳14吹氣試驗檢查幽門螺旋桿菌。 嗯,胃鏡的檢查胃鏡呢,包括普通胃鏡啊,電子胃鏡,還有啊膠囊胃鏡膠囊胃鏡呢,對于那種啊,不能適應胃鏡,那種惡心的人可以選擇。 通常的治療呢,首先要生活上調(diào)理,細嚼慢咽呀啊,不要暴飲暴食呀,不要吃太冷的,也不要吃太熱的食物。 啊,可以服用奧美拉唑呀,蘭索拉唑呀,來保護胃黏膜。2019年05月29日
3106
0
25
-
蔣青偉主治醫(yī)師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出門診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見患者拿著體檢報告來問:大夫,我的碳呼氣試驗結果陽性,需要治療嗎?在此就這個問題做一下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1、什么是碳呼氣試驗?碳呼氣試驗是目前臨床廣泛開展的一項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無創(chuàng)檢查項目,這項檢查不需要取得胃內(nèi)的活檢組織,也不用抽血,只需輕輕吹口氣,通過化學試劑的變化,即可在30分鐘內(nèi)準確診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有碳【C13】和碳【C14】呼氣試驗,基本原理是一樣的。簡單說來,患者在清晨空腹或食兩小時后,用約20ml涼開水口服一粒膠囊,靜坐25分鐘后,用一次性吹氣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器中吹氣,再將吹完氣的樣品交給醫(yī)生做檢測,檢測就完成了。如果碳呼氣試驗陽性,說明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2、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帶來什么危害?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微厭氧的螺旋形細菌,它們定植在人胃黏膜組織中,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重要病因,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險增加了2.7-12倍,幽門螺桿菌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也密切相關。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某些消化道外疾病的發(fā)病相關,比如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皮膚病等。因此,很多人對幽門螺桿菌懷有恐懼心理。3、是否所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都需要行根除治療呢?就近年發(fā)布的國內(nèi)和國際臨床診治指南來看,對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態(tài)度有越來越積極的趨勢,幾乎到了見菌就殺的地步。其實是否每一個感染幽門螺桿的患者都需要進行根除治療,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對于某些特定人群,比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有胃癌病史、有胃癌家族史及冠心病患者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如果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明確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但對于臨床上無任何癥狀,僅僅體檢發(fā)現(xiàn)碳呼氣試驗陽性,在決定抗幽門螺桿菌前,應該對以下幾個問題有心理準備:(1)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傷等,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的胃腸道反應是不容忽視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反映用藥過程中出現(xiàn)惡心、胃部不適等癥狀,甚至有因為胃腸道反應明顯不得不中止除菌治療的。(2)費用問題:一個療程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動輒數(shù)百元錢,其中有些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如果僅用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醫(yī)保是無法報銷的。(3)不能保證根除:目前的治療方案不管是三聯(lián)還是四聯(lián)療法,根除率最高不超過90%。也就是說,10個行根除治療的患者里就有1個根除失敗的。(4)再次感染問題:由于我國是幽門螺桿菌高感染率國家,最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感染率在43%左右,幾乎一半的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以通過經(jīng)口傳播,不潔餐具、聚餐等均有可能傳播幽門螺桿菌,因此幽門螺桿菌的再感染問題不容忽視。在臨床上也會經(jīng)常遇到有些患者已經(jīng)根除了幽門螺桿菌,一年或者數(shù)年后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情況。對上述幾個問題都有心理準備后,如果還要求治療,也可以考慮根除治療。4、常用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藥物有哪些?療程多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藥物很多,從主要作用機制方面來講分為三類:(1)質子泵抑制劑:屬于抑酸藥,市場上這類藥物有很多,就是某某拉唑,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2)鉍劑:也有很多種,具有保護粘膜和抑菌作用。(3)抗生素: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等,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原則上來講,根除幽門螺桿菌需要聯(lián)合3種或4種藥物,以抗生素為主,輔以抑酸藥、鉍劑。三聯(lián)治療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2種抗生素;4聯(lián)治療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1種鉍劑+2種抗生素。療程建議10-14天。5、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需要復查么?怎么復查?什么時候復查?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需要復查,建議停藥后4周復查碳呼氣試驗以了解是否根除成功。6、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怎么辦?對于那些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的患者,首先要分析根除失敗的原因,是否聯(lián)合用藥、有無按規(guī)定服藥、療程是否足夠?如果正規(guī)治療一個療程后仍未根除幽門螺桿菌,建議行補救方案治療。補救治療方案建議4聯(lián)療法,療程14天,藥物選擇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如果連續(xù)兩次根除治療均失敗,一般休療半年以上再考慮根除治療,建議到有條件行幽門螺桿菌藥敏試驗的醫(yī)院,根據(jù)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相信通過以上解答,大家拿著體檢碳呼氣試驗陽性的結果,心里就不會那么忐忑不安了。需要說明的是,臨床上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需要個體化對待。(轉載請說明出處)2017年05月23日
101456
50
141
-
舒麗萍主治醫(yī)師 雙流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 內(nèi)科 碳13尿素呼氣試驗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檢測須在空腹狀態(tài)或者餐后兩小時后進行,患者近一月內(nèi)未服用抗生素、鉍制劑、質子泵抑制劑等 Hp 敏感藥物,否則會造成檢測結果假陰性。 檢查時注意: 1.檢查安排在早上。 2.檢測時先收集第一呼氣樣本,然后服用專門的沖劑,靜坐等候三十分鐘,在此時間內(nèi)不能喝或吃任何東西,最后再全力把氣體呼到另一收集試管內(nèi),將收集到氣體的兩個試管在特定的儀器上分析,即可得到有無HP存在的結果。 本文系舒麗萍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sshealther.com)發(fā)布,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2016年04月26日
21265
1
1
慢性胃炎相關科普號

蔣青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蔣青偉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1260粉絲11.6萬閱讀

苗魯杰醫(yī)生的科普號
苗魯杰 副主任醫(yī)師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752粉絲19.5萬閱讀

王承黨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承黨 主任醫(yī)師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651粉絲19.2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