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是一組由各種感染引起的腦膜急性炎癥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 病毒性腦膜炎
- 細菌性腦膜炎:包括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三種。
本病好發(fā)于嬰幼兒和兒童。
主要癥狀有發(fā)燒、頭痛、惡心、嘔吐、脖頸僵硬等。
腦膜炎是一組由各種感染引起的腦膜急性炎癥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本病好發(fā)于嬰幼兒和兒童。
主要癥狀有發(fā)燒、頭痛、惡心、嘔吐、脖頸僵硬等。
本病是由于各種感染引起的,其發(fā)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致病因素
細菌或病毒
絕大多數(shù)腦膜炎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
這些微生物通常存在于腸道、鼻內和咽部,當它們寄居在這些部位時可能不會致病。
但如果被傳播到大腦和脊髓周圍的組織(腦膜),就會引起腦膜炎。
常見病原體如下:
腸道病毒:病毒性腦膜炎的最常見病原體,通過食物、水或被污染的物體傳播。最常發(fā)生于嬰兒和低齡兒童。
肺炎鏈球菌:一種常見的細菌,除了腦膜炎外,還會引起多種疾病,如鼻竇炎和肺炎。
腦膜炎奈瑟菌:可在某些人的咽部寄居而不致病,但當它傳給其他人后,就可能引發(fā)嚴重的腦膜炎。
B 群鏈球菌:最常發(fā)生于新生兒。
單核細胞性李斯特菌:常見于新生兒和老年人。
流感嗜血桿菌:可見于兒童和成人,通常發(fā)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如鼻竇感染。
其他微生物
腦膜炎也可能由其他微生物(如真菌)引起,以及由某些疾病引起,如癌癥或狼瘡。
創(chuàng)傷
腦膜炎也可能是某種損傷(尤其是顱骨或面部)或腦部手術的并發(fā)癥。
傳播途徑
本病的主要癥狀有發(fā)燒、脖子變僵硬(頸強直)、低頭困難、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精神異常、行為異常等。不同種類的腦膜炎的癥狀有其各自特點。
除了上述表現(xiàn),本病還可能會出現(xiàn)下列癥狀:
本病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如下:
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種感染引起的,可以通過下列方法進行預防:
接種疫苗
兒童期接種疫苗是預防腦膜炎的最佳方法,主要包括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水痘疫苗、B 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腦膜炎球菌疫苗。
對于患病風險高的人群,也推薦接種腦膜炎球菌疫苗,如去往已知發(fā)生腦膜炎疫情國家的旅行者、沒有脾臟者以及感染艾滋病病毒者。
遠離發(fā)生本病的患者,將腦膜炎患者與家中其他人隔離。
照護者應勤洗手。特別是幫助患兒如廁后,更換患兒尿布后,以及處理用過的床單、毛巾、衣物或患者的個人物品后。
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并采取措施預防蚊蟲的叮咬,這些蚊蟲可能攜帶有致病性細菌或病毒。
如果與細菌性腦膜炎患者發(fā)生了密切接觸,應當就診。服用抗生素可能會預防患病。
植入人工耳蝸的人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預防腦膜炎的發(fā)生。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問診、體格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腦脊液(腰椎穿刺術)、血液中細菌培養(yǎng)、CT 或 MRI 等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腦膜炎的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糖皮質激素
有抑制免疫應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抗病毒治療
適應證:病毒性腦膜炎
常用藥:
阿昔洛韋:一種合成的嘌呤核苷類似物,主要用于各種病毒引起的感染。
更昔洛韋:預防及治療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患者。
抗生素治療
適應證:化膿性腦膜炎
常用藥:未確定病原菌前,可予以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進行經驗治療。后依據病原學檢查結果調整治療。
抗結核治療
適應證:結核性腦膜炎
用藥原則:治療分為初始強化期和鞏固期。需早期、聯(lián)合、足量和長期用藥。
常用藥:最有效的抗結核一線用藥為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鏈霉素、乙胺丁醇聯(lián)合用藥。
抗真菌治療
適應證:隱球菌性腦膜炎
常用藥:
兩性霉素 B:廣譜抗菌藥,治療隱球菌性腦膜炎的首選藥。
5-氟胞嘧啶:常在急性期與兩性霉素 B 聯(lián)用提高抗真菌療效。
氟康唑:治療真菌感染的一種藥物,為廣譜抗真菌藥。
對癥藥物治療
顱高壓: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治療,必要時聯(lián)用利尿劑。
癲癇:可加用抗癲癇藥物。
精神癥狀者:可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以選用藥物包括奧氮平、氯硝西泮、丙戊酸鈉、氟哌啶醇和喹硫平等。
腦膜炎的病程通常取決于年齡、一般健康狀況以及引起感染的病原體,病情可由輕到重。
一般經及時治療后,預后較好。
病毒性腦膜炎
更常見于夏末和秋初,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疾病。
患者可能只需到醫(yī)院就診,并隨后采取家庭治療。
病情可在 2 周內好轉。
但有些人在發(fā)病后的數(shù)月內可能仍會感到頭暈和疲倦。
細菌性腦膜炎
最常發(fā)生在冬末至初春,通常會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可能危及生命。
癥狀通常突然出現(xiàn)并持續(xù) 2 ~ 3 周。
細菌性腦膜炎患者應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
大多可完全恢復。
李革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革 主任醫(yī)師
鞍鋼集團公司總醫(yī)院
兒科
22粉絲6348閱讀
陳延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延 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第三醫(yī)院
神經外科
27粉絲7.5萬閱讀
李松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松 副主任醫(yī)師
陸軍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
神經外科
117粉絲7176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