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子臻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胃腸外科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人們飲食的不規(guī)律,得胃病的人越來越多,到醫(yī)院做個胃鏡檢查,拿著報告卻怎么也看不懂,不知道自己的胃是好是壞,自己的胃病嚴不嚴重。今天的文章就教你如何快速看懂胃鏡報告,可要睜大眼睛好好看著了。一般來說,胃鏡檢查報告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前列部分是對胃鏡下所見進行描述,也就是醫(yī)生在胃鏡下看到的食管、胃底、胃體、胃角、胃竇、十二指腸等部位的情況。第二部分為胃鏡診斷,通常寫在報告的最后,是醫(yī)生根據胃鏡下所見給出的診斷結果,以供臨床醫(yī)生參考。第三部分為在做胃鏡時,醫(yī)生若發(fā)現某些異常,會取一塊組織做病理活檢,來判斷病變的危險程度,往往需要7-10個工作日后再取報告(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用看得懂前列部分,只要能看明白第二部分胃鏡診斷即可。1.基本正常的診斷:報告上出現“未見明顯異?!钡臅r候是較為安全的,即表明一切正常2.另外較常見的診斷: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等診斷,如無明顯不適癥狀、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病理活檢無異常,是基本等同于正常狀態(tài)的。3.需要引起重視的診斷:報告上出現除慢性淺表性(非萎縮性)胃炎,還有如膽汁反流、糜爛、潰瘍等時,需要盡快前往醫(yī)院就診,讓醫(yī)生判斷嚴重程度確定治療方案。需要提高警惕的診斷:1)慢性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伴發(fā)腸化生和息肉是發(fā)展為胃癌的高危因素2)腸上皮化生:腸化生是機體的一種組織由于細胞生活環(huán)境改變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態(tài)和機能上變?yōu)榱硪环N組織的過程,是機體的一種適應現象。腸化生中不完全腸化生,尤其是不完全大腸化生普遍認為與胃癌有密切關系,病理報告中腸化生與不典型增生同時出現,需要引起重視。3)上皮內瘤變/不典型增生:指細胞增生的性質出現異常,包括細胞大小、形態(tài)、排列異常等,這是一種癌前病變,需要引起重視。4)腺瘤性息肉: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變風險的類型,具體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高,需及時治療。5)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病灶可分為良性病變或惡性腫瘤,內鏡醫(yī)生往往通過病理活檢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所以出現此類診斷后需更加密切關注病理報告。以上就是胃鏡報告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除此之外,胃鏡也是可以發(fā)現胃癌的,當胃鏡發(fā)現胃癌時,病理報告會直接寫明是哪一種癌。無論是普通的胃病還是胃癌,我們都需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讓醫(yī)生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治療和隨訪方案,防止癌變的發(fā)生,或減緩癌癥的發(fā)展。如果有難以理解的胃鏡報告,記得來找張醫(yī)生詢問哦!2022年09月10日
2545
0
5
-
2022年08月31日
259
0
2
-
王蔚虹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消化內科 該是粘膜層的一個病變,是一個粘膜層的病變,那我們想知道它到底,呃,是什么樣的情況,通常我們會取病理,取活檢,取一塊出來,到顯微鏡下制偏去好好看看它到底,呃,是炎癥還是已經是早期的腫瘤,是萎縮還是腸化啊,這種表面已經糜爛了,是一個黏膜的病變,應該不需要做超聲胃鏡,但是呢,在胃鏡底下呢,我們會看到有一些胃黏膜底下的,它的一個隆起,表面是光滑的,而且跟周圍正常的黏膜是完全一樣的,那這種呢,它是一個粘膜下的病變,它的病變在粘膜下層,這個時候是需要做超聲胃鏡的,超聲胃鏡好了解它的回聲的情況啊,然后它到底是在哪一層啊,來判斷它到底是一個間質瘤啊,還是平滑肌瘤啊,還是脂肪瘤啊,還是囊腫啊。 還是異位胰腺呀等等,才能明確它的性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超聲胃鏡。 呃。 我看啊,還有病人問。2022年08月26日
261
1
2
-
2022年08月20日
171
0
0
-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盡管大多數指南推薦每3年做一次胃鏡隨訪,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監(jiān)測需要個體化評估。除了要考慮胃炎本身的分期和是否有惡性貧血外,患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因素都需要進行綜合評估。美國消化內鏡學會,歐洲內鏡學會等推薦對于已經明確診斷的自身免疫型胃炎患者應早期檢測和發(fā)現有無惡性貧血。一項薈萃分析,納入27個研究,共計22,417個患者,發(fā)現有惡性貧血的患者發(fā)生胃癌的相對風險較之對照組高6.8倍。因此,對于有惡性貧血的患者內鏡監(jiān)測應1年左右。隨訪時內鏡活檢非常重要。悉尼系統推薦內鏡活檢部位至少包括胃竇、胃體及胃角,而且前兩個部位需包含胃大彎及胃小彎的黏膜。如果內鏡下存在病變,需擴大活檢范圍。如內鏡切除息肉的同時,除了要在推薦的部位活檢,還要從息肉附近的黏膜取樣。另外,胃黏膜活檢標本應足夠大,并且需要深部達到黏膜肌層。(??Autoimmunegastritis,withorwithoutperniciousanemia:epidemiology,riskfactors,andclinicalmanagement.TherAdvGastroenterol,2021,(14):1-12.)2022年05月30日
551
0
2
-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縮前的胃黏膜內鏡下無明顯的改變。隨著疾病的進展,自身免疫性胃炎可經歷3個形態(tài)學階段:早期表現為胃底體泌酸腺灶性萎縮;其后為旺熾期,表現為胃底體腺廣泛萎縮;三期為并發(fā)癥期,繼發(fā)胃神經內分泌瘤和/或增生性息肉,甚至腺癌。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壁細胞受損導致的胃酸降低負反饋引起胃竇黏膜G細胞反應性增生釋放更多的胃泌素,胃泌素入血后到達胃體,與胃體黏膜內的腸嗜鉻細胞壁的胃泌素受體結合,促進細胞增生。腸嗜鉻細胞的增生分為線狀增生、微結節(jié)狀增生、腺瘤樣增生、異型增生和微小類癌(病灶最大徑為500μm-0.5cm)。當細胞增生灶大于0.5cm或侵犯至黏膜下層才可以診斷為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美國胃腸病學會(AGAClinicalPracticeUpdate)推薦自身免疫性胃炎行胃鏡篩查胃I型神經內分泌腫瘤。2022年05月30日
613
0
1
-
龔鴻主任醫(yī)師 云南大學附屬醫(yī)院 肛腸科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胃炎,中國人的胃到底怎么了?十個做胃鏡的人,十個會被診斷「慢性胃炎」。 有過胃鏡經歷的你一定很能理解這句話。好像沒有哪個人,沒有哪一次胃鏡,能逃開「慢性胃炎」這個診斷。 怎么就全民胃炎了?被診斷出了胃炎,會惡化嗎? 其實,胃鏡中發(fā)現「胃炎」不代表你的胃很糟糕,反而可能代表沒啥大事。因為普通人理解中作為疾病的「胃炎」,和胃鏡醫(yī)生診斷的「胃炎」,不太一樣。 作為一種疾病,胃炎要有胃黏膜細胞的炎癥改變: 狹義的胃炎,主要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兩大種; 廣義的胃炎,還包括了酒精、藥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有輕微炎癥反應的胃黏膜病變。 想要準確識別出黏膜正處于炎癥期,光有胃鏡可不夠,是需要做病理檢查的。但大多數人只是做了一次胃鏡,根本沒做過病理化驗,就直接獲得了胃炎結論。 那胃鏡查出的是什么「胃炎」呢? 胃鏡醫(yī)生一直傳承下來的習慣是,用「看到什么」來評估胃炎。從出生到現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我們的胃看上去實在不可能像嬰兒那樣粉嘟嘟了,多少有些紅斑、糜爛、皺襞變化……在傳統胃鏡醫(yī)生眼中,這就是胃鏡下的胃炎了。 但從現有的研究數據來看,這些肉眼看到的變化,并不能簡單提示病理角度的炎癥。 所以,胃鏡報告上的胃炎只是說明「你的胃長大了沒有原來好看了」,不等于就有了因為大家的胃都不好看,所以胃鏡之下,人人皆是胃炎。其中有些是被冤枉了的假胃炎,當然也有不少是真的胃炎。 這主要「歸功」于常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 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基本上都有胃黏膜層面的慢性炎癥。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特殊胃炎在中國不常見,所以中國的真胃炎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比例差不多,也應該有六成左右。這個比例好像也超出了我們的認知,并沒有那么多胃不舒服的人啊。 這里又有另一層認識差異:幽門螺桿菌胃炎并不會帶來胃的不舒服。它發(fā)生之后,黏膜細胞會慢慢發(fā)生一些細微變化,不過變化既不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也不會帶來不適的感覺。 它更像是種未來預測,告訴我們這里發(fā)生的胃炎,未來有一定變成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的風險。 但我們關注「幽門螺桿菌胃炎」,重點應該放在可以處理的「幽門螺桿菌」上,而不是「胃炎」。不然的話,治療完幽門螺桿菌,再去檢查胃鏡,仍然會得到一個胃炎的結果…… 相比于做胃鏡去查幽門螺桿菌胃炎,呼氣法、糞便抗原法等無創(chuàng)的幽門螺桿菌篩查方法更為直接。 胃鏡檢查出了「胃炎」,也不用慌,正確處理就好: 如果你沒有什么不舒服,只是體檢胃鏡看到了胃炎,就不需要有什么胃生病了的包袱,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治療幽門螺桿菌,沒有就完全沒關系。 如果你是因為胃不舒服去做胃鏡只看到胃炎,那除了治療幽門螺桿菌之外,還需要追溯下真正的不舒服原因,比如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40 歲之后,建議做胃鏡篩查胃癌 我們不需要過于擔心胃鏡看到的胃炎,因為人人檢查人人有;我們要通過治療幽門螺桿菌來治療幽門螺桿菌胃炎,并不一定需要胃鏡檢查。 看起來,胃鏡好像沒有用了啊? 錯!胃鏡其實還是很重要的,但關鍵要用對: 40 歲之前沒有胃部不適,一般不需要常規(guī)體檢胃鏡檢查。檢查治療可能存在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是胃健康的重要措施。 如果有胃部不適,交由醫(yī)生評估是需要胃鏡檢查還是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胃鏡檢查如果只發(fā)現胃炎不用在意,確保治療清除幽門螺桿菌就好。 40 歲之后,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40 歲之后,需要定期胃鏡檢查篩查胃癌。一定需要病理等精細檢查明確胃黏膜具體情況,評估胃癌風險性,再決定后續(xù)的干預治療措施。 40 歲之后的胃鏡檢查,要求非常高,醫(yī)生一定要精細觀察胃黏膜、及時識別胃癌癌前變化,不能只是隨便看看就給個胃炎診斷打發(fā)的。精細檢查方式常見的是病理檢查,分辨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等變化,有時候還要多處活檢取樣病理檢查避免管中窺豹的局限。 在更專業(yè)的胃鏡室,醫(yī)生會用更好的胃鏡機器,通過電子放大、染色技術仔細觀察胃黏膜來給出整體性的胃炎程度判斷,并用日本的竹本胃炎分級來描述。 看到胃鏡報告上寫的是「胃炎 O-2 級」,那就是這種日式分級了。C-1 最輕,C-2、C-3、O-1、O-2、O-3 逐漸加重,不同分級就對應不同的復查要求。 如果你和家人過了 40 歲,不妨去做個胃鏡檢查下吧。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胃炎,有的真,有的假。想要個健康胃,得懂點兒識別和應對。2021年07月07日
2029
0
4
-
孫普增主任醫(yī)師 陽谷縣人民醫(yī)院 消化呼吸內科 胃泌素是由胃竇和十二指腸的一種特殊細胞,叫G細胞分泌的一種胃腸道的激素,這種胃腸道激素含有兩種的異構體,在臨床上稱為胃泌素17和胃泌素34,這兩種異構體中絕大多數都是胃泌素17,而且胃泌素17僅僅是由胃竇部的G細胞分泌的,這個胃泌素17一般具有促進胃酸分泌,促進胃腸道黏膜生長,調節(jié)食管括約肌的作用。 另外這個指標還可以反映胃黏膜的分泌功能,提示胃黏膜的萎縮程度和是否存在異常的增殖,也就是說有沒有胃癌的可能性,在臨床上我們認為它是反映胃黏膜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第二、胃泌素與反映胃體、胃底部萎縮的胃蛋白酶原,也經常作為早期胃癌篩查的項目,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 胃泌素17偏高的原因主要有胃部的炎癥,并且與胃潰瘍、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炎癥有關。另外,長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的藥物也可能會導致胃酸的缺乏,從而反饋性地導致胃泌素增多,因而出現胃泌素17水平升高,所以胃泌素17水平升高,要考慮有無萎縮性胃炎的情況。其他也見于迷走神經切除術后、甲亢、胃泌素瘤、慢性腎衰等情況。如果檢查中發(fā)現胃泌素17升高,不必過于緊張,對于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的患者,建議行胃鏡檢查。2021年05月31日
6042
0
0
-
黃玉紅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大一院 消化內科 胃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常見病,一般情況下治療反應也非常的好(常用的治療用藥是抑制胃酸藥和黏膜保護藥),淺表性胃炎一般治療2-4周就能夠有好轉,即便是糜爛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治療4-6周也應該有好轉,但是臨床上確實有一部分胃炎患者反復治療效果不好,那對于這一部分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胃炎患者,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一、首先,胃炎的發(fā)生與飲食和情緒有關,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可以導致胃病治療效果不好,所以要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飲食以易消化的軟食為宜,忌酸涼硬辣燙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忌濃咖啡和濃茶,吃飯細嚼慢咽,避免過飽,盡量避免吃油炸食品及腌制品。要重視生活起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睡覺,按時起床,適量運動。另外要重視精神調養(yǎng),保持樂觀的情緒,因為過度的緊張和焦慮也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炎或者是導致癥狀加重。 二、但是,如果我們的飲食已經很注意了,生活習慣也比較好,也沒有過度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也按照醫(yī)生的醫(yī)囑按時用藥了,可是治療效果還不好,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做一些相關的檢查了,目的是要明確是否是由于其他的器質性疾病導致的胃病相關的癥狀。 三、那么胃炎反復治療效果不好,需要完善哪幾種檢查呢? 1、查幽門螺桿菌,明確是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導致胃炎的最常見的病因,一般來說,胃炎反復發(fā)作治療效果不好,尤其是伴由口腔異味、舌苔厚膩、消化不良者,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建議到消化內科做一下13C或14C呼氣試驗,檢查結果陽性的話,需要除菌治療(常用四聯療法,療程14天)。 2、查血常規(guī),除外嗜酸細胞性胃炎。 嗜酸細胞性胃炎是一種以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特征的胃腸道疾病,胃腸道可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原因不明,多數認為是外源性或內源性變應原導致的全身或局部變態(tài)反應所致。部分患者有藥物過敏史、蕁麻疹、哮喘、寄生蟲感染等病史。臨床可分為3型,粘膜型、肌層型、漿膜型,粘膜型的臨床表現與一般的胃炎基本沒有差別,常見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特點是進食特殊過敏食物可使癥狀加重,胃鏡下可見受累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增厚或有腫塊,與一般胃炎也基本沒有明顯不同。但是病理活檢可見受累黏膜有局灶或彌漫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每高倍視野超過20個。治療主要是用糖皮質激素,而且治療反應良好。 3、查肝膽脾胰腺增強CT和CA199,明確是否患有胰腺腫瘤。 胰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大多數患者的主要癥狀是上腹部不適,有些病人可能會出現腹脹、食欲不振、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很容易誤診為胃病,當出現嚴重腹痛及黃疸時則意味著腫瘤到了中晚期,而且胰腺腫瘤的治療效果和預后非常的差,所以提醒廣大病友和臨床醫(yī)生,當按胃炎治療效果不佳時,一定要警惕胰腺疾病,尤其是伴有腰背部疼痛、夜間痛、進食后加重的患者,就診時至少要查一下胰腺超聲和CA199,如有異常,需要進一步做胰腺增強CT或磁共振檢查,以免誤診和漏診胰腺腫瘤。 4、做胃腸透視明確是否合并有食管裂孔疝,做24小時PH監(jiān)測和食道測壓明確是否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癥狀主要為燒心、反酸,很容易誤診為胃炎,而且做胃鏡的時候會發(fā)現胃炎是真實存在的。食管裂孔疝和食管裂孔擴大有關,胃食管反流病和食道下段括約肌壓力低下有關,這兩種疾病很容易反復發(fā)作。 5、再次復查胃鏡,因為一次胃鏡檢查有漏診和誤診胃癌的可能。 6、如果以上所有檢查都沒有任何的異常,同時存在精神緊張壓力大等精神心理因素,有睡眠障礙,或者有焦慮抑郁情緒的病友,需要去心理科就診,通過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才能夠緩解胃病的癥狀。 最后提醒廣大的病友,當胃炎治療效果不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再去醫(yī)院就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不要各種胃藥換來換去反復長期用,以免耽誤了其他疾病的診斷,耽誤了治療。2021年05月26日
5835
16
40
-
劉濤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和醫(yī)院 消化腫瘤外科 近5年來,我國19-35歲青年人的胃癌發(fā)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癌防治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健康焦點。 據醫(yī)學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每年新增40萬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發(fā)病人數的42%。然而,胃癌不是由正常細胞迅速轉變成癌細胞,從最開始的胃炎演變到最后的胃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胃炎到胃癌有四部Correal序列提出:從胃炎到胃癌有四部演變過程:慢性淺表性胃炎 ? 慢性萎縮性胃炎 ? 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 ? 胃癌 第一步:慢性淺表性胃炎 所謂淺表性胃炎,即胃粘膜組織學上有炎癥細胞浸潤、組織水腫等。一般來說,只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得到這個診斷。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胃病”!而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粘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癥。也就是說,慢性淺表性胃炎距離胃癌還很遠,所以無需驚慌。 第二部:慢性萎縮性胃炎 一般年輕患者一淺表性胃炎為主,年長患者也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主。 我們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或者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很難徹底恢復,時間長了,就慢慢演變發(fā)展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年齡增大、肌體衰老、器官萎縮是相平行的。病理表現為胃粘膜層變薄、萎縮等。 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種病理改變可以同時存在。好多患者認為,萎縮性胃炎屬于比較嚴重得胃病,自然會有比較明顯的不適癥狀。其實不然,萎縮性胃炎癥狀沒有特異性,甚至部分患者沒有明顯主訴。常見癥狀以隱痛、飽脹不適及消化不良為主,餐后較明顯,噯氣、反酸、惡心、、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癥狀。 萎縮性胃炎的診斷靠胃鏡,不能以癥狀來判斷是否患有萎縮性胃炎?;颊叩陌Y狀與胃鏡檢查所見和病理結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說,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可能患有較嚴重的萎縮性胃炎,相反,有顯著不適癥狀者未必會有胃粘膜萎縮。疾病是復雜的,不適簡單一一對應關系,需要綜合診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展為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較高,萎縮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變,經過多階段、多基因變異積累發(fā)展為胃癌。 第三部: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 胃炎反復發(fā)生,胃粘膜反復受損又修復,結果胃里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出現了“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往往被認為是癌前病變,發(fā)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第四部:胃癌 經過前三部的逐漸發(fā)展積累,慢慢胃癌就來了。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與體征,因而經常導致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如果出現以下癥狀,你要警惕了:不能緩解的腹部不適。 包括胃部悶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反酸,切多沒有誘因、口服藥治療效果不好、或者時好時壞、癥狀呈進行性家中的特點、體重減輕,同事伴有疲倦無力的感覺。 大便明顯變黑。 因為胃內腫瘤破潰導致出血,從胃部滲出的血液到達腸部變成了黑色,再與大便一起排出體外。 二.哪些原因會導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有細菌感染、機械損傷、化學損傷(如藥物、酒精、十二指腸膽汁胰液反流)以及某些免疫因素和遺傳因素等。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誘因。Hp長期感染,可以通過毒素、免疫損傷等機制,加重患者胃的損傷,甚至可以促進胃粘膜一些與胃癌有關的病變惡化。 但幽門螺旋桿菌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飲食不規(guī)律、飲食結構不合理,對于胃粘膜造成的損傷有時更加可怕,這些因素導致胃粘膜持續(xù)受損且不能及時修復,漸而被腸上皮細胞代替,導致了“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進一步發(fā)展為胃癌。 可見,胃炎是否會轉化成胃癌,“久治不愈和胃粘膜長期不能修復”是兩個很大的關鍵因素,而這更多取決于人們的健康觀念和主動預防意識。 雖然胃癌周圍粘膜中,萎縮性病變多見,但并沒有說慢性萎縮性胃炎會必然發(fā)展成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不是很高,但兩者卻密切相關,胃癌是從萎縮性胃炎的腸上皮化生和異性增生一步步發(fā)展過來的。 所以,一旦我們發(fā)現萎縮性胃炎,便要越早治療越好,否則等到出現了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重視,就變得危險了。因為請、中度萎縮性胃炎經過治療多數還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縮性胃炎可逆性很小。 為了見識病變的動態(tài)變化,要定期復查胃鏡。 1. 一般性慢性萎縮性胃炎3年復查1次; 2. 不完全性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伴輕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 3. 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個月1次; 4.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看作是癌變,可考慮將局部病變組織切除或手術切除,以絕后患。 三.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護胃呢?1.戒煙酒。 在胃鏡實踐中發(fā)現,男青年的萎縮性胃炎發(fā)病很高,而且嚴重程度與吸煙、飲酒正相關; 2.注意飲食結構。 飲食應細嚼慢咽,少吃粗糙及腌制食品,忌暴飲暴食和吃辛辣霉變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的食物; 3.慢性胃炎, 特別是萎縮性胃炎患者遵醫(yī)囑服藥; 4.定期做胃鏡檢查。 隨著近幾年的發(fā)展,胃鏡已經越來越細,且無痛胃鏡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患者可以在無痛苦的狀態(tài)下接受胃鏡檢查,人們大可不必害怕; 5.減少抑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黨覺得委屈的時候,心里就“堵得慌”,不想吃飯。人在心情委屈時,不良情緒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粘膜保護層受損。所以心情舒暢對保護胃也是大有裨益的。2021年05月10日
4149
2
15
胃炎相關科普號

林連捷醫(yī)生的科普號
林連捷 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
消化內科
3693粉絲19.4萬閱讀

王鐵漢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鐵漢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燕化醫(yī)院
消化科
39粉絲5.8萬閱讀

秦嫣醫(yī)生的科普號
秦嫣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890粉絲13.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