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缺鉀癥(低鉀性周期性麻痺)
詳情 缺鉀癥 人體血清中鉀濃度只有3.5~5.5mmol/L,但它卻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鉀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酸堿平衡,參與能量代謝以及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當體內缺鉀時,會造成全身無力、疲乏、心跳減弱、頭昏眼花,嚴重缺鉀還會導致呼吸肌麻痹死亡。此外,低鉀會使胃腸蠕動減慢,導致腸麻痹,加重厭食,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 鉀的作用 鉀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物質。它和鈉共同作用,調節(jié)體內水份的平衡并使心跳規(guī)律化。鉀對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很重要,對協(xié)助維持穩(wěn)定的血壓及神經活動的傳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人體血清中鉀濃度只有3.5~5.5mmol/L,但它卻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鉀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酸堿平衡,參與能量代謝以及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 缺鉀癥狀 缺鉀會減少肌肉的興奮性,使肌肉的收縮和放松無法順利進行,容易倦怠。另外,會妨礙腸的蠕動,引起便秘;還會導致浮腫,半身不遂及心臟病發(fā)作。當人體鉀攝取不足時,鈉會帶著許多水份進入細胞中,使細胞破裂導致水腫。血液中缺鉀會使血糖偏高,導致高血糖癥。另外,缺鉀對心臟造成的傷害最嚴重,缺乏鉀,可能是人類因心臟疾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當體內缺鉀時,會造成全身無力、疲乏、心率不齊、頭昏眼花,嚴重缺鉀還會導致呼吸肌麻痹死亡。此外,低鉀會使胃腸蠕動減慢,導致腸麻痹,加重厭食,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臨床醫(yī)學資料還證明,中暑者均有血鉀降低現(xiàn)象。 原因機制 鉀攝入減少 一般飲食含鉀都比較豐富.故只要能正常進食,機體就不致缺鉀.消化道梗阻,昏迷,手術后較長時間禁食的患者,不能進食.如果給這些患者靜脈內輸入營養(yǎng)時沒有同時補鉀或補鉀不夠,就可導致缺鉀和低鉀血癥.然而,如果攝入不足是唯一原因,則在一定時間內缺鉀程度可以因為腎的保鉀功能而不十分嚴重.當鉀攝入不足時,在4~7天內可將尿鉀排泄量減少到20mmol/L以下,在7~10天內則可降至5~10mmol/L(正常時尿鉀排泄量為38~150mmol/L). 鉀排出過多 ⑴經胃腸道失鉀:這是小兒失鉀最重要的原因,常見于嚴重腹瀉嘔吐等伴有大量消化液喪失的患者.腹瀉時糞便中K+的濃度可達30~50mmol/L.此時隨糞丟失的鉀可比正常時多10~20倍.糞鉀含量之所以增多,一方面是因為腹瀉而使鉀在小腸的吸收減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腹瀉所致的血容量減少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而醛固酮不僅可使尿鉀排出增多,也可使結腸分泌鉀的作用加強.由于胃液含鉀量只有5~10mmol/L,故劇烈嘔吐時,胃液的喪失并非失鉀的主要原因,而大量的鉀是經腎隨尿喪失的,因為嘔吐所引起的代謝性堿中毒可使腎排鉀增多(詳后文),嘔吐引起的血容量減少也可通過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而促進腎排鉀. ⑵經腎失鉀:這是成人失鉀最重要的原因.引起腎排鉀增多的常見因素有: ①利尿藥的長期連續(xù)使用或用量過多:例如,抑制近曲小管鈉,水重吸收的利尿藥(碳酸酐酶抑制藥乙酰唑胺),抑制髓袢升支粗段Cl-和Na+重吸收的利尿藥(速尿,利尿酸,噻嗪類等)都能使到達遠側腎小管的原尿流量增加,而此處的流量增加是促進腎小管鉀分泌增多的重要原因.上述利尿藥還能使到達遠曲小管的Na+量增多,從而通過Na+-K+交換加強而導致失鉀.許多利尿藥還有一個引起腎排鉀增多的共同機制:通過血容量的減少而導致醛固酮分泌增多.速尿,利尿酸,噻嗪類的作用在于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對Cl-的重吸收從而也抑制了Na+的重吸收.所以,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既可導致低鈉血癥,又可導致低氯血癥.已經證明,任何原因引起的低氯血癥均可使腎排鉀增多.其可能機制之一是低氯血癥似能直接剌激遠側腎小管的泌鉀功能. ②某些腎臟疾?。喝邕h側腎小管性酸中毒時,由于遠曲小管泌氫功能障礙,因而H+-Na+交換減少而K+-Na+交換增多而導致失鉀.近側腎小管性酸中毒時,近曲小管HCO3-的重吸收減少,到達遠曲小管的HCO3-增多是促進遠曲小管排鉀增多的重要原因(詳后文).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多尿期,由于腎小管液中尿素增多所致的滲透性利尿,以及新生腎小管上皮對水,電解質重吸收的功能不足,故可發(fā)生排鉀增多.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原性和繼發(fā)懷醛固酮增多時,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Na+-K+交換增加,因而起排鉀保鈉的作用.Cushing綜合征時,糖皮質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大量增多.皮質醇也有一定的鹽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大量,長期的皮質醇增多也能促進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換而導致腎排鉀增多. ④遠曲小管中不易重吸收的陰離子增多:HCO3-,SO42-,HPO42-,NO3-,β-羥丁酸,乙酰乙酸,青霉素等均屬此.它們在遠曲小管液中增多時,由于不能被重吸收而增大原尿的負電荷,因而K+易從腎小管上皮細胞進入管腔液而隨尿喪失. ⑤鎂缺失:鎂缺失常常引起低鉀血癥.髓袢升支的鉀重吸收有賴于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Na+-K+-ATR酶,而這種酶又需Mg2+的激活.缺鎂時,可能因為細胞內Mg2+缺失而使此酶失活,因而該處鉀重吸收發(fā)生障礙而致失鉀.動物實驗還證明,鎂缺失還可引起醛固酮增多,這也可能是導致失鉀的原因. ⑥堿中毒:堿中毒時,腎小管上皮細胞排H+減少,故H+-Na+交換加強,故隨尿排鉀增多. ⑶經皮膚失鉀:汗液含鉀只有9mmol/L.在一般情況下,出汗不致引起低鉀血癥.但在高溫環(huán)境中進行重體力勞動時,大量出汗亦可導致鉀的喪失. 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 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時,可發(fā)生低鉀血癥,但在機體的含鉀總量并不因而減少。 ⑴低鉀性周期性麻痹:發(fā)作時細胞外鉀向細胞內轉移,是一種家族性疾病。 ⑵堿中毒:細胞內H+移至細胞外以起代償作用,同時細胞外K+進入細胞。 ⑶過量胰島素:用大劑量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發(fā)生低鉀血癥的機制有增加。[1] 防治方法 防治低鉀的關鍵是補鉀。臨床上可選用口服10%的氯化鉀溶液,但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鉀食品,特別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含鉀豐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等,菠菜、山藥、毛豆、莧菜、大蔥等蔬菜中含鉀也比較豐富,黃豆、綠豆、蠶豆、海帶、紫菜、黃魚、雞肉、牛奶、玉米面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鉀。各種果汁,特別是橙汁,也含有豐富的鉀,而且能補充水分和能量。 兒童每日應攝取鉀1600毫克,成人每天2000毫克,含鉀的食物包括乳制品、魚、水果、豆科植物、肉、家禽、未加工的谷物、綠葉蔬菜等,比如杏、香蕉、啤酒酵母、糙米、無花果、蒜、葡萄干、番薯等。鎂有助于保持細胞內的鉀,而攝入過量的鈉、酒精、糖類;服用利尿劑、輕劑、皮質激素類藥物和心理壓力過大會妨礙鉀的吸收。
郝迎春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8月25日3349
1
3
-
周期性麻痹
前幾天到北大醫(yī)院神經科監(jiān)考研究生臨床技能測試,有個學生被安排了一例周期性麻痹患者?;疾〉哪泻⑺坪鯇@個病非常的熟悉,醫(yī)學生問他有什么不適,為什么來就診?男孩脫口而出:“周期性麻痹3年了”。我們大家頓時都相視而笑。今天門診有位從江蘇來的男孩,也是周期性麻痹患者,已經1個月沒有去上學了,因為他出現(xiàn)了持續(xù)性的肌無力癥狀。每年季節(jié)變化之際,特別是秋冬轉化之時,是周期性麻痹患者的高發(fā)季。很多患者都是年輕的小男孩。周期性麻痹又可以稱為周期性癱瘓,是指一組以反復發(fā)作性的骨骼肌弛緩性癱瘓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發(fā)作時大多伴有血清鉀離子濃度水平的異常改變,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發(fā)現(xiàn)顯著的血鉀異常。這篇小科普希望大家記住幾點:(1)周期性麻痹的原因有很多。繼發(fā)的因素,如腎小管酸中毒,嘔吐失鉀等。原發(fā)的因素,如鈉通道突變,鈣通道突變,甲亢毒性周期性麻痹等等。(2)周期性麻痹有很多誘發(fā)因素,因人因病而異,一般包括飽餐(尤其是碳水化合物進食過多)、酗酒、劇烈運動、過勞、寒冷或情緒緊張或小睡后等均可誘發(fā)。特別容易出現(xiàn)在早晨睡醒時,發(fā)現(xiàn)四肢無力,不能起床。(3)周期性麻痹急性期血鉀可以低下,可以升高,也可以正常,但大家應該重視血鎂的水平。(4)通常周期性麻痹根據病史容易診斷,但是部分患者在早期僅僅出現(xiàn)疲勞,焦慮,肢體酸脹等不典型癥狀,容易導致確診時間延遲。(5)周期性麻痹多數(shù)預后良好,但有些患者可以出現(xiàn)呼吸肌麻痹,心律異常,橫紋肌溶解等嚴重情況,處理不及時,有導致死亡病例的發(fā)生。(6)周期性麻痹的預后,因人而異,有些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在40余歲時發(fā)作逐漸減少并停止,有些患者出現(xiàn)頻繁發(fā)作,導致持續(xù)性肌無力,并出現(xiàn)肌纖維結構性損害,導致周麻性肌病。(7)周期性麻痹的治療,近幾年取得一定的進展,乙酰唑胺、沙丁胺醇、大劑量輔酶Q10可能都有一些效果。但是最好能通過基因測定,明確分型,治療可能更加精準。(8)周期性麻痹的運動誘發(fā)實驗,葡萄糖誘發(fā)實驗,肌肉核磁,肌肉活檢等檢查均有其一定的價值,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本文系洪道俊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sshealther.com)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洪道俊醫(yī)生的科普號2018年11月19日10171
2
9
相關科普號

洪道俊醫(yī)生的科普號
洪道俊 主任醫(yī)師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內科
882粉絲32.3萬閱讀

郝迎春醫(yī)生的科普號
郝迎春 主任醫(yī)師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
骨科
142粉絲62.6萬閱讀

馬步成醫(yī)生的科普號
馬步成 主任醫(yī)師
中日友好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
575粉絲83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吳娜 主任醫(yī)師盛京醫(yī)院 小兒內分泌科
小兒甲狀腺疾病 71票
性早熟 37票
矮小癥 21票
擅長:性早熟、矮小、兒童肥胖、青春期早發(fā)育、兒童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及各類兒童生長發(fā)育常見問題、多囊卵巢、腎上腺疾病、性腺、垂體、垂體瘤術后激素調整、離子紊亂(低鉀低鈣高鈣低鈉等)、高脂血癥、高尿酸等內分泌疾病的診治。妊娠期糖尿病的子代、妊娠期甲亢的子代、妊娠期甲減的子代健康跟蹤。 -
推薦熱度4.6張燕 主任醫(yī)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內分泌科
糖尿病 13票
內分泌疾病 7票
內分泌失調 4票
擅長:擅治病種: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垂體及腎上腺疾病、代謝綜合征。中醫(yī)治療失眠焦慮抑郁等情志疾病、月經病、脫發(fā)白發(fā)、痤瘡及黃褐斑等內科雜病,經驗豐富且效佳。針對肥胖型糖尿病的逆轉、針對肥胖引發(fā)的各種問題以及兒童肥胖均有成熟的解決方案,針對減肥過程中的復重和反彈有較好的應對策略。 -
推薦熱度4.4許崢嶸 副主任醫(yī)師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內分泌科
糖尿病 83票
甲亢 72票
甲減 55票
擅長:生長發(fā)育、矮小、糖尿病、甲狀腺、垂體、腎上腺、骨代謝等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