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比內卷更可怕的是“內耗”
前言:最近網絡上出現了很多網絡新詞,在門診中也經常有患者運用網絡詞傾訴自己的狀態(tài),例如:我覺得最近很“emo”啊;學習太"內卷"了,卷不動了;我啥都不想做,只想“躺平”;"擺爛"的活著;醫(yī)生,我是不是"芭比Q"了,吃藥這么久都沒好?;醫(yī)生,不敢出門,一點小事我都要"破防"了;我一直在“內耗”,我控制不了自己停不下來等等。鋪天蓋地的網絡詞,人們?yōu)榱藢δ承┦挛锏奶囟~。作為新世紀的醫(yī)生,也是必須緊跟潮流,學習起來?!癊MO”:是英文Emotional的縮寫,指頹廢、抑郁、不樂觀等負面情緒?!疤善健保褐该鎸Ω偁幉幌霠幦?、選擇佛系的工作與生活?!鞍疟萉了”:意味著完犢子了?!捌品馈保喝说男睦矸烙煌黄啤!皟染怼保和虚g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皟群摹保阂彩蔷駜群?,分為持續(xù)性內耗,短暫性內耗,是面對小事思慮過度;是習慣性自責、糾結后的自我折磨與自我消耗。比內卷更可怕的是內耗今天主要談談為什么內耗比內卷更可怕呢?內卷: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競爭,內耗:是自己與自己的思想競爭。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里邊有一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爛牌。是的,大家要知道逆境是常態(tài),順境才是意外。內耗型人格的特征1、高敏感、多疑,喜歡解讀他人語言與他人的意見相左,無意中看見別人對自己翻白眼,聽到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都會思慮萬千,身心疲勞。明明現實沒有巨大的障礙,但都會引起內心的精神消磨,耿耿于懷。2、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他人交流。什么事都憋心里。3、容易被他人言語影響情緒,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偸怯懈鞣N復雜情緒混雜在一起:壓抑、緊張、悲傷、害怕、失望、生氣、后悔、嫉妒、羞恥等。4、內心戲多,喜歡胡思亂想,總為沒發(fā)生的事情擔心。5、過度追求完美,否定自己。6、莫名的疲憊,壓力大。即使為了完成某種工作做了較多的準備,依然畏懼于未知的風險而不停地承受著壓力。7、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沒有方向。8、即使有明確目標和方向,但是沒有行動力,總覺得自己很累。精神內耗就是一種過分擔心,夸大了潛在的風險和影響作用,把小概率的事情放大了,無意義地杞人憂天。精神內耗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只是過度焦慮的表現之一,但長期精神內耗如果得不到心理疏導,會引起情緒低落、精神萎靡,甚至引發(fā)各種身心疾病及精神疾病。請放過自己,擺脫內耗個體要避免精神內耗,推薦幾種理性做法:1.客觀分析自己的處境?列出真實問題的困難點和復雜程度,將臆想中的壞事挑出來,減少不必要的擔心。2.發(fā)展獨立的自我意識?如果將外部重要人物的觀點作為適應環(huán)境的要求,我們就會想要迎合別人,形成虛假的自我。與此同時,真實的自我有獨特的發(fā)展需求,可能與現實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這需要我們勇敢地停止外部討好,選自己所想。3.不要追求極致的優(yōu)秀?追求完美心態(tài)的個體,潛意識里“渴望“一勞永逸”的超能力,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惰性。個人要注意覺察這種心理惰性,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格局,用積極思維去取代極端的理念。4.停止幻想,立即行動起來有些精神內耗者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否該接受某個挑戰(zhàn)或目標。對這種光想不行動的內耗,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無謂的白日夢,趕緊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通過以上的辦法還是不能解決你的精神內耗問題,那么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尋求專業(yè)的醫(yī)生,尋求專業(yè)的幫助了。
陸小兵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7月31日873
0
3
-
喪到極致,何嘗不是一種滋養(yǎng)?
每個成年人,都有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有的人順勢放自己頹幾天就恢復了,也有的剛好相反,他們相信好狀態(tài)是通過做事情找回來的;更多的打工人表示根本不敢擺爛,那就徹底報廢,再也支棱不起來了。很多人不敢給自己頹的機會,往往第一反應是,怎么能讓自己好起來?身邊的人也會鼓勵我們繼續(xù)加油努力,好像大家要合起伙來否定和回避不好的狀態(tài)。所以這可能會讓頹喪變本加厲。狀態(tài)不好本來就容易讓人自卑和自我懷疑,如果不能迅速回血,就又多了一層自責的焦慮。急于改變,反而會將自己束縛在低迷中,加重內耗。因為其中包含著雙重恐懼:一種是恐懼自己無法持續(xù)滿足社會的期待;另一種是對真實自我的恐懼。急于擺脫低谷,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先說一件我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事兒。某次去超市買菜,看到一包秋葵很新鮮,再仔細看,包裝日期是兩天前。但旁邊那包日期赫然印著當天的,雖然看上去顏色發(fā)暗,也有點軟塌塌的。眼睛告訴我,前面那包更新鮮,但我還是選擇相信標簽上的日期,拿著后面這包直奔收銀臺。中間猶豫兩秒用來說服自己,難道是秋葵新品種,就像最近流行外皮長著白毛的臟臟柑一樣。收銀員拿起秋葵剛準備掃碼,又放下了,和氣地說:“顧客,這秋葵快壞了,你別買了或者重新挑一包”。已經無心跟她理論,要壞掉的蔬菜為什么印著當天日期;因為我快被自己蠢哭了。這件小事嚇了我一大跳,有種屈辱感瞬間上頭。我親眼見證了自己如何催眠自己,與外界標準渾然一體,理直氣壯否定真我的聲音這一過程。從出生到成年,不同程度上每個人都將在環(huán)境的打磨下隱藏或消失掉部分真我,我們不得不以社會認可的方式生長。個體身上那些獨特自由的東西不被鼓勵,反被忽視或打壓,久而久之,人們自己也很害怕面對這些專屬的個性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段很好的隱喻。有個大胖子在入獄的第一晚,由于極度恐懼,他在牢房里哀嚎“我要回家,我要找我媽媽”而被獄警活活打死。肖申克是一座監(jiān)獄,它象征著每個人內在的自我禁錮,像大胖子要回家找媽媽一樣,真我的部分要出來的話,結局會很悲慘,必須進行防御。于是,有了影片中另外一句:監(jiān)獄里的每個人都絞盡腦汁不讓自己閑著。在肖申克服刑滿50年的老人布魯克斯,年輕未入獄前,曾見過汽車,獲假釋出獄后,在見到滿大街的汽車時,他不知道生活該如何繼續(xù),不久便上吊自殺了。這個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展現了人們在被規(guī)則完全同化以后,面對真實自我時的恐懼。當人們在規(guī)條中行走夠久,自由和真實,可能就是致命的。生活中我們感覺到狀態(tài)不好,其實是真我需要發(fā)聲的時刻。但在強大的現實面前,它的聲音微弱而痛苦,人們不敢停留,只能轉身再次回到現實的洪流中去。?喪是本能的需要,治愈的契機狀態(tài)不好急著改變,不給自己喪的空間,是在否定雙重本能之一:死本能。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本能是生命體意欲從有機返回到無機狀態(tài)的一種動力。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自身除了有愛欲和繁衍的生本能,還有趨向毀滅的死本能。生死兩種本能是融合在一起的。想一想,在過去的歲月中,你有多少次想死,但又覺得日子也沒那么糟,還可以在人間湊數。又有多少次覺得眼前的婚姻進行不下去了想離,可回頭看看屋里的那個人并沒有那么糟。所以,當喪的體驗來臨時,我們不應當對它圍追堵截,拒之門外;它是我們活著的證據之一。也如黑格爾所說:正是否定性為存在賦予活力。《甄嬛傳》里的沈眉莊與皇上離心后,悄悄愛上了溫太醫(yī)。一日與溫太醫(yī)對飲,借著酒力,敦厚溫良的她不禁哀怨:“整日克制清醒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嗎?”當你很喪不想努力的時候,如果聽到別人要你加油繼續(xù),是啥感覺?恐怕很多人會被激怒。我倒認為這種被激怒是健康的反應。憤怒能為我們提供間歇的機會,能夠暫時中止過度卷入以喪失真我為代價的外界定義生活。在數字信息和過度強調經濟的時代,當一個人不斷促使自己符合社會潮流,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的喪,那就很可能反向形成對一切刺激不假思索的跟隨,將自己又一次推向沒有選擇的境地。就好像一個失重的人跌跌撞撞,不知道在哪一刻就倒地不起。這再次證明有時我們需要一點喪,它提示自己重新看看腳下的路。同時,沒有喪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暗無天日。你不必為狀態(tài)不好感到抱歉。誰在催你努力?處于自媒體盛行的背景下,我們被告知,人人都是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這聽起來是個絕好消息,因為其中散發(fā)著誘人的自由味道。殊不知,這也是我們瘋狂自我攫取和鞭撻的開始。有一本為當下全球化時代作出診斷的書《倦怠社會》,犀利直白地指出了真相:自我剝削比他者剝削更有效率,前者伴隨著自由的感覺。當個人發(fā)展與外界的壁壘消失了,看上去個人完全自由了,不幸的是,想偷懶的借口也沒有了。我們被迫肆無忌憚地使用自己,然后倦怠,直至抑郁。我們淪為了自己的驅使者和攻擊者,精神上不得安寧。尼采說:由于缺少安寧,我們的文明將逐漸終結于一種新的野蠻狀態(tài)。狀態(tài)不好急著改變,不敢喪不能停,就是對自己的野蠻行徑。另外,我們需要適當走出自戀,放心大膽頹一小段,天不能塌,地也不會陷。4在正負能量交匯中,活出希望社會和教育一直倡導我們正能量。據我觀察,人們可能是對正能量這件事有什么誤解。正能量并不是對負面的東西直接否認和回避,也不是通過過度自我壓抑來換??;真正的正能量,是扎根于我們心底的希望。正因為有這份希望,我們才有能力去迎接和面對現實中的喪。在心理學中,希望作為一種人格的品質,在嬰兒期的0-1.5歲左右就形成了。它的產生基于一個前提條件,即嬰兒能夠對養(yǎng)育者感到信任。也就是說,在嬰兒有需要的時候,養(yǎng)育者大部分時候都會及時出現。有了信任,就有了希望;希望幫助一個人增強自我力量。讓我們回到永恒經典《肖申克的救贖》當中。男一號安迪在經歷了被誤判終身監(jiān)禁的厄運后,正因為希望的品質始終未泯堅定,憑借一把類似玉器店用的小錘子,鑿開了一條逃生之路。在他的朋友瑞德看來,打通這條路需要600年,但安迪只用了27年。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沿著囚室的隧道,繼續(xù)在惡臭的下水道里爬行了500米,終于成功越獄,重獲自由。在此之前,他已經周密安排好了一切出逃后的計劃,并誠摯邀請獄中最好的朋友瑞德在獲得假釋后去找他。瑞德在肖申克40年,雖然他在獄警和囚犯的夾縫中生存的游刃有余,但對自由已經無感。安迪越獄后,他有些想念,似乎也燃起了一絲向往。在獲釋的最初,瑞德像自殺的老布一樣,對外面的自由很不適應,曾一度想重回監(jiān)獄,但想起自己對安迪的承諾,還是決定履行。他們終于在美國以外的領土,再度重逢,一起新生?!缎ど昕说木融H》,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救贖。像安迪一樣堅守希望,像被給予過信任的嬰兒一樣,相信媽媽終究會來;我們就可以接納眼前的喪,穿越負能量,繼續(xù)前行。因為尼采還說過: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陳群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24日821
1
15
-
癲癇患兒做好發(fā)育商了解腦功能
這個小患者年齡只有4歲,但已經出現發(fā)作性抽搐3年半了?;純涸谏?個月左右無明顯誘因出現了愣神,持續(xù)幾秒緩解,2小時后很快再次發(fā)作,表現為愣神伴雙眼向右斜視、四肢硬,30秒緩解,后到多家醫(yī)院診治,并調整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到我中心住院時的發(fā)作表現為眼睛右斜、四肢發(fā)硬,發(fā)作前或后有微笑,20秒緩解,每天2-3次。當時服用了拉莫三嗪50mg/日,德巴金480mg/日,奧卡西平900mg/日。從患者典型的發(fā)作表現可以看出,他的發(fā)作具有重復性、刻板性;視頻腦電圖檢查監(jiān)測到2次發(fā)作,表現為面肌緊張、雙眼左斜,四肢伸直(右側上肢少動)。發(fā)作間期及發(fā)作期腦電見圖示。發(fā)作間期腦電圖:左側額、中央、頂區(qū)及額中線、中央中線區(qū)導聯可見中量中-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波、慢波放電,左額、中央區(qū)著,睡眠期著。發(fā)作期腦電圖:左額、中央區(qū)低波幅快波活動,可伴周期性不規(guī)則慢波/尖波(逐漸擴散到左半球各導),隨后見電壓下降(左額中央著)、彌漫性5-6Hzθ活動復合低波幅快波(左額中央著)起始。同時給患者做了顱腦MRI(上圖)和頭顱PET-CT,結果顯示左側額葉可疑異常信號;左側額葉局部低代謝。結合癥狀、體征及檢查結果,考慮患兒的致癇灶定位在左側額葉,后患者手術切除了致癇灶,術后至今未見癲癇發(fā)作(術后病理及回訪結果附后)。病理結果顯示:(左額)腦皮層結構紊亂,見不成熟神經元、形態(tài)異常神經元以及不典型的氣球樣細胞,白質內可見灰質異位及散在的神經元,結合免疫組化符合:局灶性皮質發(fā)育不良(FCDIIA型),如有必要可檢測是否伴有巨腦回畸形基因改變。對于這個患兒,特別要提一下他的發(fā)育行為的問題。在剛入院的時候,這個小患者的父母覺得他的語言、運動、認知均與同齡兒相似,智力運動發(fā)育基本正常。但在入院后我們給他進行了發(fā)育商的測試(部分測試內容如下圖),結果顯示:患兒33個月及之前月齡測試項目均能配合完成,36個月測試項目未能全部完成。提示該患兒發(fā)育水平介于33個月-36個月之間。而患兒的實際年齡其實是48個月,也就是說,他的發(fā)育商比同齡兒童要晚12-15個月,而不是像他的父母所觀察到的那樣。這種情況比較多見,一方面是父母對該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達到什么水平不清楚,另一方面可能對孩子的某些方面觀察不夠細致,忽略了他生長發(fā)育中的一些關鍵問題。所以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如果發(fā)現孩子可能落后于同年齡的兒童,要盡早到專業(yè)機構去做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另一方面也要對孩子的發(fā)育年齡有所了解,以便盡早發(fā)現問題,尋求專業(yè)的幫助。本文提到的這個患兒經過手術治療,治愈了癲癇,他的運動功能(如上圖,包括對指功能和單腳站立功能)沒有手影響,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也逐漸改善,慢慢回歸了正常生活。
孫朝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3月14日1665
0
0
-
成功學“毒害”了多少自卑青年?!
自卑是人成長的動力 阿德勒說“自卑是人成長的動力,正是自卑讓人有了向上的,自我完善的動力。” 自卑的人生活中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達到自己的要求。 很多內心自卑的人,在外人看來是比較優(yōu)秀的,他們也許有著不錯的外形,較高的學歷,穩(wěn)定的工作,但總能找到自己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努力去克服。 不能忍受自己的不好和不能忍受別人的不好是一回事,這是一種極強的動力,在外人看起來這是完美主義,不將就。 當然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卑,健康的自卑就像阿德勒所說會讓人進步,但強烈的自卑會讓人成為自我鞭撻者。 他們強烈的想要獲得世人和自己的認可,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講解如何變得更好,如何更成功的書籍、學說就如久旱甘霖,救命稻草。 成功學能讓自卑青年走向成功嗎?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們要看自卑的起源是什么?究其因,才能對癥處理。 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主要撫養(yǎng)人(父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認可、關愛的需求是要比安全需要還要強烈的?;蛘哒f主要撫養(yǎng)人的認可和關愛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果此時主要撫養(yǎng)人對孩子以忽略、冷淡、嚴厲的批評為主,只有孩子滿足了父母的一些期待、要求才會給予認可和關心的話。我們試想一下會出現什么后果? 如果孩子吸收了父母對自己的態(tài)度,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甚至離去,孩子會表現的更乖,更聽話,以期達到父母的要求。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會處于一種追求別人認可的狀態(tài)之中,先入為主的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說話,不敢做事,不敢去愛.......。 說完自卑形成的原因,我們再看看成功學在教什么? 怎么跟領導匯報工作,怎么讓別人喜歡自己,職場生存法則,如何提高情商、逆商......諸如此類,這些都是飽受自卑困擾的青 年急于提升的能力。 看了后確實覺得說的很對,這些都是成功人士切身的經驗和體會,我們生活中也多多少少體會到了。但關鍵問題是我知道了,嗯,但“臣妾做不到啊”。 總結一下會發(fā)現教你成功的模板就是“你應該.....”。比如你應該堅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應該說出自己的需求,應該先付出,應該樂觀......太多的應該和如何去做。 有人說不應該有些要求嗎?做人沒有目標,怎么前進? 是的,但要分人。自卑感強的人欠缺成長、變好的動力嗎?不但不缺,還逼自己過度了。如果你再告訴他“你要怎么樣怎么樣”這就是不斷提醒其“你做的還不夠,你努力的還不夠,你還能做的更好”。 試問一個內向的人能變成談吐風流、熱情開朗、熱衷交際的人嗎?永遠不可能,這時告訴他你要多出去應酬,多跟人聯絡感情,變得會說話,才能找到更多機會這就是在毀滅他的天性,以己之短與他人之長去競爭,只會越來越討厭自己。 健康的成長方式 那么對于自卑的人應該怎么自我成長,變得更好? 一是充分認可自己。其實認可自己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難。因為自我的認可,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和重要人際關系給我們的反饋。而外界對我們的看法我們是無法左右的。易自卑的人常常是吸收負性評價而忽略正性的評價,這時你自己就要注意篩查正性反饋,重新塑造對自己的認識。 所以自己一定要在做成一件事,或者別人表揚時,自己要反復告訴自己“我值得這些,我做的還不錯”。 二減少對自己的評價。隨時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規(guī)范,是否在向目標邁進,是否有效率,是否引起他人負性態(tài)度......這樣的評價實際是束縛了手腳,不能完全表現自己,顧這顧那。自己都被束縛了,能對自己有好的評價嗎? 要減少這種自我評價,我在《為“心”松綁,護佑心理健康》有過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三是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其實是充當來訪者的鏡像客體和理想化客體,一方面與來訪者建立咨詢聯盟,通過咨詢技術,用完全不同于早年撫養(yǎng)者的對待方式重新恰當的對待來訪者,給與其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支持等,讓其認識到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促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巨大的成長推動力;另一方面咨詢師健康的人格,為來訪者塑造了榜樣即理想化客體,從而形成一股拉力。這樣一推一拉就能讓來訪者逐漸走出自卑,塑造出強大的自我。
毛巧玲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3月09日1236
1
6
-
每天給自己說一遍“打工人加油!”有用嗎?
2021年01月04日819
0
2
-
職業(yè)耗竭
唐女士是一位30多歲的基金公司的金領,她神情焦躁,面容愁苦,坐立不安,在診室稍作平靜后,向醫(yī)生講述了自己的困擾:“我從事這個工作7年了,幾乎每天工作10多個小 時,周六日也很少休息。。。。。 “最讓我痛苦的是,我是一個做什么事都很有計劃的人,卻總是有很多突發(fā)事件,可能晚上11點會接電話,讓我準備一個明天早上8點的匯報?!?“我的生活幾乎完全被工作占據了,我感覺就要被壓垮了。。。。。 你是否也遇到了類似的困擾?如果是,你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職業(yè)耗竭(Burnout)! 一、什么是“職業(yè)耗竭” 要想理解"耗竭”,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心理學概念:什么是“應激”?應激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刺激。有人說,應激是現代的瘟疫!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應激幾乎無處不在,日程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和事件都可以成為應激。不僅是那些緊張的、困難的、挑戰(zhàn)的事情是應激,升職加薪、結婚休假、喬遷新居等,這些所謂的“好事情”都可能成為應激。而應激會導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導致個體能量的消耗,當這種消耗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耗竭。而職業(yè)耗竭,毫無疑問,即是來自于職業(yè)場所的應激所導致的耗竭。 二、職業(yè)耗竭有哪些表現 如果你在工作中逐漸出現以下10個表現,就要考慮到職業(yè)耗竭的可能: ·情感耗竭 對自身表現不滿意 疏離 ·抑郁反應 ·無助 內在空虛 ·工作疲憊 不能放松:即使沒有壓力和工作,也無法感到放松 ·對自己過分要求 易激惹:易怒,易與人發(fā)生沖突 三、導致職業(yè)耗竭的原因 工作要求,能力可控,周邊支持三方面。 “職業(yè)平衡狀態(tài)”是導致職業(yè)耗竭的重要因素。如上圖所示,如果工作對的要求,在你能力范圍內,且即使超過能力范圍,也能夠獲得來自于領導和同事的有力支持,那么你的工作就處于平衡狀態(tài)。但需要強調的是,工作中的要求不僅僅來自于他人或單位,也常常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例如,上文中的唐女士,她介紹說在剛參加工作時就要求自己每一份工 作都完成到上級提不出任何意見,否則就是失敗。顯然她需要自身的能力和周邊支持的獲取相對較多,失衡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此外,你的職業(yè)付出和所獲得的獎勵(包括物質和精神獎勵)之間也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 在這里強調的是,職業(yè)和工作的回報不僅僅是來自于外界的獎勵與認可,更重要的是來自于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受,甚至這一部分常常更重要。同樣以唐女士為例,她家境非常好,自己特別喜歡藝術,但父親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yè)家,認為唐女士的興趣不足以在未來帶給她穩(wěn)定的生活,因此強烈要求她從事基金公司這樣的金領生活。然而在唐女士心 中,始終無法認可父親的選擇,其內心深處對從事這樣一份工作是無比抗拒的。 總之,當上述情況出現失衡的時候,就存在職業(yè)耗竭的風險了。但職業(yè)耗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逐漸發(fā)生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可能僅僅是在內心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希望通過努力,讓自己獲得職業(yè)上的成就與認可,因此不斷增加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這些投入起初可能是有回報的,如收入顯著提高,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等等。這時我們可以說嘗到了"甜頭”。于是,會進一步克制自己的需求,壓抑增加工作所帶來的其他方面的沖突,如親情、友情方面的需求,與愛人和孩子間的矛盾。這時我們可能會采用“心理防御機制”來否認或回避這些問題,比如安慰自己”這些都不是問題,成大事者不惜小費,沒有犧牲哪有成功”。。。。。 這些長期壓抑和否認的問題,漸漸會影響到人們的行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人格,感覺內在空虛,甚至出現心理疾病。 四、職業(yè)耗竭的診斷 目前職業(yè)耗竭還不是一個已經被公認的疾病診斷,但毋庸置疑,職業(yè)相關的應激與壓力是這一類問題的核心。 如果就診于精神心理專業(yè)的醫(yī)生,醫(yī)生可能會根據當下的狀態(tài)診斷為抑郁癥、焦慮癥、軀體不適障礙,或者適應障礙(是指很難適應某種特定的處境與問題)。然而在精神科診斷的背后,核心的致病因素是職業(yè)相關的應激和不當的應對方式。 五、職業(yè)耗竭的治療原則 從治療角度,可在減少應激壓力,改善自身情緒,發(fā)現認知歪曲等方面著手。正念:正念這個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的減少應激反應。 自我照料:可以不一樣(“說不"),學會拒絕,是減少應激和壓力的有效方法。 改進自我情緒管理:特別是接納負面情緒。增加放松和開心的能力:必須強調,放松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放松是一種需要訓練才能掌握的方法和技術。 總之,發(fā)覺自身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并改善之,方能遠離“職業(yè)耗竭”。
蔣嬌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9月15日1702
0
1
-
職場女性幸福新解
趙冰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4月02日898
0
2
-
心理問題與精神障礙的區(qū)別
當代社會,公眾對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許多人一聽到心理問題這個詞,就把它等同于精神病,或者說是“神經病”。并且大多數患者及家屬存在羞恥感,不愿承認自己或者家人得了心理疾病,也就缺乏健康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yī)意識,無意中喪失最佳治療時間,病情加重。 我是奉節(jié)縣人民醫(yī)院精神科心理醫(yī)生盧芳,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如何區(qū)別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 一、概念和本質上的區(qū)別(一)心理問題是指人們心理尤其是情緒上出現的問題,如失戀、結婚、懷孕、重要人物離世、人際關系沖突、搬家、不良生活事件等幾乎健康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引起個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出現情緒波動、消沉、心情不好、焦慮、恐懼、興趣減退、失眠、生活規(guī)律失調、人格障礙、變態(tài)心理等一系列不良心理現象。 (二)精神障礙以精神分裂癥為代表,患者的認知、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出現明顯而持久的異常,比如存在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等與現實不相符的一系列思維情感行為反應。 二、除了概念上的區(qū)別,還能從哪些方面分辨兩者的不同呢?一般心理問題來訪者有自知力,能夠對自己病情嚴重程度、癥狀有正確的判斷。來訪者感覺到十分痛苦,知道自己得了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心理問題,卻無法自我調節(jié),需要求助父母朋友來幫助調節(jié),愿意主動接受心理咨詢與治療。 喪失自知力是精神疾病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打個簡單的比方:心理問題的患者就好比是吃飯吃撐了的人,十分確定自己吃撐了,所以會明確告訴朋友:我不能吃了,再吃就要爆了或者吐了。但精神障礙的患者,胃已經脹得特別難受,他們仍覺得自己沒有吃飽,還想繼續(xù)吃。因此精神疾病患者都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 三、對于心理問題的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治療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一般心理問題通常可以自行緩解,或者在他人幫助下緩解,嚴重心理問題需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幫助,特別嚴重者,如嚴重焦急、嚴重抑郁等,還可使用藥物聯合治療。 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咨詢無效,必須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以及聯合使用物理治療(電休克、經顱磁刺激)等控制及穩(wěn)定病情。 四、心理問題相對比較輕微,那么發(fā)現有心理問題之后,我們該怎么辦?由于工作、生活、學習的壓力,心理問題普遍存在,此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去調節(jié)和釋放壓力,可以采取旅游、聽音樂、與朋友聊天等方式,如果前期發(fā)現輕微心理問題置之不理,在受到一定強度的刺激后,幾乎人人都可能出現情緒行為障礙,自我感覺極度痛苦,社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無法自我緩解或者在親朋好友幫助下仍無法緩解,這時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幫助。否則,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緩解很有可能發(fā)展為精神疾病。 好了,通過今天的知識講解,相信大家都能夠正確區(qū)分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一旦發(fā)現心理問題苗頭時及時處理,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生活。
盧芳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2月08日5546
2
16
相關科普號

盧芳醫(yī)生的科普號
盧芳 心理咨詢師
奉節(jié)縣人民醫(yī)院
精神科
30粉絲2.2萬閱讀

趙冰醫(yī)生的科普號
趙冰 主治醫(yī)師
長治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
1271粉絲6524閱讀

武威醫(yī)生的科普號
武威 主治醫(yī)師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理門診
85粉絲7.2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