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的生長方式是浸潤性生長,一般膠質瘤手術不能絕對達到 100% 切除。
膠質瘤開顱切除術是通過開顱手術的方式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是膠質瘤臨床治療中最常用的手術方法。
手術目的
- 有效解除腫瘤對腦組織的壓迫和破壞,降低顱內壓,緩解臨床癥狀。
- 獲取準確的組織病理學信息,以利于指導后續(xù)治療。
- 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降低腫瘤負荷,有利于提高后續(xù)治療的療效。
手術策略
需要根據腫瘤惡性程度分級(低級別、高級別)和是否位于重要腦功能區(qū)來制定具體的手術策略。
-
一般而言,位于非功能區(qū)的低級別、高級別腫瘤可以做到影像學水平的病灶全切除。
-
無高危因素的低級別膠質瘤手術即能達到治愈目標,無需放化療。
-
針對存在少數腫瘤細胞的瘤周腦水腫區(qū)的切除范圍或程度,目前尚沒有統(tǒng)一標準。
-
位于功能區(qū)的低級別膠質瘤,對于病灶侵犯情況的不同,治療策略會有所不同:
如果病灶僅僅是將這些重要神經組織推擠移位,則可在術中神經電生理監(jiān)護下細致分離二者的相鄰界面,有希望全切腫瘤。如果病灶侵犯這些重要神經組織,但尚未明顯破壞其功能,術中很難安全地全切除病灶,在神經電生理監(jiān)護報警后只能停止手術,可待后期殘留腫瘤繼續(xù)生長、推移或破壞腦功能區(qū)后再次手術。
-
位于功能區(qū)的高級別膠質瘤,因保護神經功能的需要,只能部分切除腫瘤,殘留腫瘤術后生長較快,放化療的療效亦有限,這是目前治療的難點。
手術中用到的輔助技術
術中應用基于術前磁共振掃描成像的導航技術,可指導手術醫(yī)師準確到達,并高效切除腫瘤、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為了進一步提高腫瘤切除程度,手術中還可以應用一些輔助技術,如下:
- 術中磁共振:可清晰顯示殘留的腫瘤,糾正導航誤差,但由于設備價格高昂且須全面更換磁相容的手術室,尚未完全普及。
- 術中 B 超:雖然圖像分辨率不及磁共振,但設備價格低廉、操作簡便。
- 術中熒光顯像技術:國內常用的是熒光素鈉,可有助于發(fā)現在白光手術顯微鏡下殘留的腫瘤組織。
- 術中喚醒的麻醉技術:對涉及語言功能區(qū)的腫瘤,可以在切除腫瘤時由麻醉師輔助評價語言功能,以防止手術損傷語言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