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與骨質(zhì)疏松癥
正常5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骨丟失量小于1%,但臥床一周,丟失骨量即可大于1%,以后骨量丟失速度稍變慢,3~4個月后可喪失全身骨量的20%。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脊柱骨在臥床情況下更易丟失骨量,臥床36周即可丟失20~40%,所以患腦血管病、截癱,骨折等病后,久臥床上易致骨質(zhì)疏松癥。負重和運動對骨的生長和再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機械刺激,肌肉收縮對骨的機械刺激和維持骨礦物質(zhì)含量是最有效的。所以上述病人應盡量減少臥床時間,鼓勵間歇起床活動,或作床上鍛煉,同時進行骨質(zhì)疏松癥的預防治療,如口服鈣劑,維生素D3,有條件的可以應用骨質(zhì)疏松治療儀進行低頻脈沖電磁治療等。具體鍛煉辦法:身體較虛弱的病人可由家屬或醫(yī)護人員進行全身肌肉按摩,主要采用捏拿肌肉的方法,刺激肌肉收縮。被動活動四肢關節(jié),刺激骨骼,減少估量的丟失。肌肉按摩每日2次,每次以病人不出現(xiàn)疲勞感為度。身體狀況相對較好的病人可以進行主動肌肉收縮(使肌肉用力),進行主動的關節(jié)活動,包括四肢所有關節(jié),可以減少骨量丟失,防止關節(jié)粘連而出現(xiàn)功能障礙。身體狀況較好的病人可在床頭系一布帶,病人雙手牽拉布帶,雙下肢蹬住床頭。每日3—4次,每次10—20下。病情允許的臥床病人可做仰臥起坐,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鍛煉等。如果病情允許,可以早期扶拐下地行走。
盧建忠 山東電力中心醫(yī)院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