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介紹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 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和治療現(xiàn)狀
因椎間盤病變導致下腰痛,根據其發(fā)病機制大體可分為兩類:椎間盤源性和脊髓或神經根源性。區(qū)分點在于疼痛局限在腰部還是涉及到下肢放射痛,后者表示神經根受損,多為椎間盤突出癥所致。椎間盤源性痛是指纖維環(huán)退變形成內裂癥,但表層沒有破裂,沒有神經根受損的癥狀和體征,以慢性腰骶部疼痛為主,坐位時加重。診斷取決于MRI示椎間盤有退變表現(xiàn),T2加權像顯示椎間盤后方有高信號區(qū),提示纖維環(huán)后方有裂隙,因裂隙處含有椎間盤的液體及局部炎癥反應。椎間盤造影可誘發(fā)相應的疼痛,并可見椎間盤裂隙延伸到了纖維環(huán)的外1/3層,通常是與髓核相連的邊緣性撕裂。同時其它相鄰的椎間盤可無退變,椎間盤造影無復制的疼痛,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方可診斷為椎間盤源性痛。本癥確診后主要應用非手術療法,近年多采用椎間盤內熱療法和臭氧髓核溶解療法,前者包括射頻椎間盤內電熱凝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IDET)或椎間盤內電熱纖維環(huán)成形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loplasty IDETA)。IDETA的穿刺導管可環(huán)形彎曲,沿纖維環(huán)組織到達后部纖維環(huán)破裂處,并逐漸加溫,使膠原纖維收縮、變性、聚合,并破壞局部神經末梢。這些新的治療方法近來發(fā)展迅速,但遠期療效有待觀察。
何海峰? 主治醫(yī)師? 乾縣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1808人已讀 - 勁源性頭痛健康教育
在頸源性頭痛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臨床醫(yī)師要注意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和工作體位 人每天6~9h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因此睡眠中將頭頸部放在合適的位置對于預防因勞損引起的頸椎間關節(jié)疾病具有較重要的意義。一般認為,保持頭頸部處于自然后伸位較為理想,枕頭不要太高。工作中要經常變換體位,避免同一體位持續(xù)時間太久,堅持勞逸結合和做工間操,必要時則需更換工種。2.注意自我保護和預防頭頸部外傷 在生活、工作中,特別是乘車和乘飛機時,使用安全帶可減少頭頸部創(chuàng)傷的程度,減慢頭頸部疾病的發(fā)展。3.急性損傷應及時治療 在急性損傷期,應注意保持臥床休息,采用頸托支具等進行頸部制動保護,必要時還可口服非甾類抗炎藥物以消炎鎮(zhèn)痛。盡量使受傷頸椎間關節(jié)的創(chuàng)傷反應減小至最小程度。
何海峰? 主治醫(yī)師? 乾縣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2904人已讀 - 勁源性頭痛的概述鑒別
頭痛是臨床疼痛科診療時遇到的常見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類頭痛伴有頸部壓痛,而且與頸神經受刺激有關,發(fā)生率頗高,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頭痛的持續(xù)時間長,治療較為困難,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此種頭痛在以往曾被稱為“神經性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枕大神經痛”,“耳神經痛”等。以往認為此種頭痛是頭部的神經和血管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產生的,因而治療方法主要是口服非甾類抗炎藥物、頭部針灸、理療、按摩、頭部痛點注射和頭部神經干阻滯(包括枕大神經或耳大神經阻滯)。但有相當數(shù)量患者的病情并不好轉或治療效果不持久。形成“患者頭痛,醫(yī)生也頭痛”的局面。這一臨床現(xiàn)狀推動著對此類頭痛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在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學科專家的重視。在1990年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頒布了關于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目前頸源性頭痛已經在臨床上廣泛被人們所接受。 近年來對頸神經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樞傳入機制的研究,以及對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發(fā)非菌性神經根炎的機制取得的研究進展,不斷加深了對頸源性頭痛發(fā)生機制的認識,并指導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改進。1995年Bogduk 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他認為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后支源性頭痛。近來亦有學者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神經根性頸椎病。
何海峰? 主治醫(yī)師? 乾縣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3158人已讀
關注度 陜西省 第128名
總訪問量 163,848次
在線服務患者 27位
科普文章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