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遺癥自我康復誤區(qū)
腦血管病中醫(yī)稱為中風,包括腦出血、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腦血管病。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新發(fā)腦中風近200萬人,每年死于腦血管病約150萬人;存活的患者約有(包括已痊愈者)600~700萬;而存活者約75%致殘,5年內復發(fā)率高達41%。高死亡、高致殘、高復發(fā)成了這類疾病最典型的特征。而偏癱、吞咽困難、語言障礙、認知障礙、血管性癡呆等是最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目前對這些后遺癥治療,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綜合康復治療,早期、正規(guī)、全面的康復治療,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語言功能,而且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家人護理負擔,最大限度的恢復工作能力,最終能夠正常的回歸家庭、回歸社會。但是錯誤的康復治療,不僅對患者無功,反而危害甚大。以下是中風自我康復訓練的誤區(qū): 誤區(qū)1、傳統(tǒng)觀念,打針吃藥就能治好偏癱。 治療中風偏癱、不會說話、不能吃飯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針吃藥,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這樣認為的,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有病了就要打針吃藥才能治好。其實,對腦梗塞、腦出血引起的后遺癥及早康復治療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這在臨床上是經過證實了的。 誤區(qū)2、康復治療要到后遺癥期才能開始進行。 好多中風患者及家屬都錯誤的認為:康復治療要到后遺癥期才能開始進行。其實正規(guī)的康復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為這種觀點錯過了最好的康復時機。事實上不論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穩(wěn)后,康復訓練即可開始。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不再發(fā)展,48 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大多數腦出血康復可在病后7~14 天開始進行。如果等停藥后再進行康復治療,就會錯過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就我國現狀對康復認知水平的理解,一般來說病情平穩(wěn)就可開展康復訓練。腦梗塞患者在發(fā)病后5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腦出血患者在發(fā)病后10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除了極輕微的偏癱患者外,多數患者在發(fā)病后往往保持一種仰面朝天的臥床狀態(tài),而這正是急性期各種并發(fā)癥的根源。如肺循環(huán)受阻引起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骨骼突出部位被壓引起的褥瘡;還有機體免疫力減退、心肺功能降低、關節(jié)攣縮變形、肌肉萎縮等等。其結果是本來可以獲救的患者因并發(fā)癥過重而導致死亡,本來應恢復走路的患者也因明顯的關節(jié)變形或活動受限而不能走路,或獲得自理能力的時期延遲,加重護理者的負擔等等。僅以關節(jié)攣縮為例,臨床康復的研究證實:如關節(jié)固定4天,組織學上就可發(fā)現攣縮現象,正常關節(jié)固定4周時,其關節(jié)功能降低或喪失,固定時間在3周以內,其變化是可逆的,40天以上恢復減慢,60天以上則不可逆,而關節(jié)攣縮明顯限制了偏癱患者恢復獨立步行等能力。所以說,中風偏癱患者越早進行康復越好。 誤區(qū)3、 康復治療就是活動胳膊及腿。 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點??祻陀柧毐仨氃诮涍^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以及康復護士等專業(yè)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具體分析、然后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由治療師按步驟一步一步的進行訓練,具體的可以精確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不然的話,肯定會出問題的,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現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關節(jié)疼痛、肩手綜合征等問題,這就是沒有按照康復醫(yī)師以及治療師的要求做所致的,而且后果非常嚴重,因為一旦出現肩手綜合征,基本說病人這個胳膊、這個手就殘廢了。所以康復治療不要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的進行,要按照醫(yī)生、治療師、護士的指導來做。 誤區(qū)4、多訓練就能加快恢復。 患者家屬或沒受過專門訓練的護理人員出于對患者的關心,希望其早日恢復運動功能而貿然在其患側肢體不能主動做各種運動時幫其做過多的被動運動,或者用力過度就極易造成患者軟組織損傷,甚至引起關節(jié)脫位和骨折。雖然有些損傷較輕微,損傷后從外表看不到紅腫、淤血等現象,但這些損傷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引起關節(jié)內部的慢性炎癥和粘連。這種損傷最常出現于肩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 誤區(qū)5、 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很多患者知道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也很用功刻苦鍛煉,但要講究方法,方法不對,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癱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出現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例如用癱瘓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jié)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對手功能的恢復形成更嚴重的阻礙。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誤區(qū)6、下地走路越早,恢復就越快。 正常人步行是雙下肢各關節(jié)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十分協調地順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撐身體和邁步的動作。偏癱患者如未經合理的訓練而急于開始步行練習,則會出現典型的偏癱步態(tài)。正常人在需要向前邁進時能協調地將髖、膝、踝關節(jié)屈曲至適當角度,從而使該側下肢長度“縮短”,輕松地把腳抬離地面。而偏癱患者各關節(jié)均呈僵直狀態(tài),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長”,抬離地面困難,只能借助向對側傾斜軀干同時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費力地將下肢向上拉起。而這種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該下肢順利地向前邁出,還需向外側劃弧線后再落回身體前方。這就是人們常見的偏癱患者所特有的“劃圈”步態(tài),是典型的誤用綜合征表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當訓練加重了負責下肢各關節(jié)伸展的肌肉痙攣,使得關節(jié)屈曲動作很難完成。如能在偏癱早期開始正規(guī)的康復訓練,在患側肢體運動協調的基礎上再進行步行訓練,則能形成較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態(tài),提高步行效率。
潘運民 平昌縣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