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患者選擇甲狀腺手術越來越關注手術切口的美容效果。近期我們選擇:胸鎖乳突肌間入路進行甲狀腺手術該切口的位置選在鎖骨上窩位置,盡可能沿著頸部皮膚紋路方向。它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該位置皮膚張力較低,疤痕不容易形成;該位置遠離頸部正中,容易遮蔽切口(穿戴頸部飾物或者圓領衣服即可);術后不會出現(xiàn)像頸部正中切口那樣的頸部緊繃感/壓迫感的不適感覺;從側方手術,更方便保護喉返神經(jīng)和甲狀旁腺;下面是我們部分手術病人術后的照片,可以看到切口非常不明顯,隨著恢復時間的延長,切口會更加淡化,更加不明顯,完全達到了美容效果,對于在意頸部疤痕的患者,該術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占甲狀腺癌的85-90%。甲狀腺乳頭狀癌雖然生物行為比較溫和,但是仍易發(fā)生局部侵犯和淋巴結轉移,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存在頸淋巴轉移。據(jù)統(tǒng)計,甲狀腺乳頭狀癌中,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20-90%。即使體積很小的甲狀腺內的乳頭狀癌,也可能存在淋巴結轉移,小于2mm的淋巴結微轉移灶可高達90%,這些微轉移灶只能通過顯微鏡觀察到。 甲狀腺乳頭狀癌淋巴結轉移最常見于癌灶的同側,沿頸部淋巴引流路徑逐站轉移。 中央?yún)^(qū)淋巴結(Ⅵ區(qū))為最常見轉移部位,側頸區(qū)淋巴結轉移最多見于患側Ⅲ、Ⅳ區(qū),其次為Ⅱ區(qū)、Ⅴ區(qū),Ⅰ區(qū)較少見。 1)有研究報道,腫瘤體積越大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直徑≥1.0 cm時,中央組和側頸區(qū)淋巴結的轉移率明顯增加; 2)癌灶的位置可能影響頸部淋巴節(jié)轉移,甲狀腺上極的腫瘤更易發(fā)生側頸區(qū)淋巴結轉移,而下極的腫瘤更傾向于出現(xiàn)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 3)另外,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的數(shù)目可預測側頸區(qū)淋巴結轉移的概率,有報道中央組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3個時, 側頸區(qū)淋巴結轉移率明顯增高;因此對于這部分病人,術后需密切隨訪側頸區(qū)淋巴結轉移情況。 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后果很嚴重嗎? 研究表明甲狀腺乳頭轉癌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跟腫瘤的復發(fā)是明顯相關的。2009年美國甲狀腺學會ATA《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將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分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種類型。 低危:cN0或者≤5個pN1(最大直徑均小于0.2cm); 中危:cN1或者>5個pN1(最大直徑均小于3cm); 高危:pN1(最大直徑>3cm)。 這種分類對其復發(fā)風險的評估起到了促進作用,2015美國甲狀腺學會針對不同情況的淋巴結轉移預測其復發(fā)風險。 頸部淋巴結轉移與腫瘤復發(fā)相關,那影響的患者的生存時間嗎? 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預后比較好,10年生存率高達90%。目前,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否影響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預后仍存在爭論,有統(tǒng)計研究顯示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其10年生存率與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沒有差別;另有一項SEER數(shù)據(jù)研究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14年的生存率約82%,而發(fā)生轉移的14年生存率為79%,雖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從數(shù)據(jù)上看出也微乎其微。那怎么預測甲狀腺癌的預后呢?參考美國的梅奧醫(yī)學中心針對甲狀腺乳頭狀癌的預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MACIS評分系統(tǒng),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腫瘤大小、是否遠處轉移、是否侵犯甲狀腺外組織以及腫瘤是否完整切除的情況打分,通過總分對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20年存活率給予評估如下: 通過MACIS可以預測20年生存情況。
甲狀腺癌術后的患者要進行TSH抑制治療,那么哪些甲狀腺癌患者需要進行TSH抑制治療?如何進行TSH治療?TSH應該控制在什么范圍呢?哪些甲狀腺癌患者需要進行TSH抑制治療?術后診斷為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患者需要進行TSH抑制治療,即甲狀腺乳頭狀癌和甲狀腺濾泡癌患者。TSH,即甲狀腺刺激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它是垂體分泌的,可以促進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生長。甲狀腺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均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所以通過TSH抑制治療抑制TSH對甲狀腺腺體組織生長的刺激,達到預防癌癥復發(fā)的目的。如何進行TSH抑制治療呢?甲狀腺癌術后的患者要終身服用左旋甲狀腺素片,也就是優(yōu)甲樂。服用優(yōu)甲樂的目的有兩個:1、通過服用左旋甲狀腺素片補充切除甲狀腺之后甲狀腺的功能;2、通過補充外源性左旋甲狀腺素抑制內源性TSH的分泌,從而抑制腫瘤的復發(fā)。那TSH要控制到什么水平呢?1、對于有殘余病灶或有高危復發(fā)風險的患者,TSH應控制在<0.1 mU/L; 2、對于有中危復發(fā)風險的患者,TSH應控制在0.1-0.5 mU/L水平;3、對于低危復發(fā)風險的患者,TSH應控制在正常范圍的低值;4、對于有低危復發(fā)風險的患者,如檢驗發(fā)現(xiàn)甲狀腺球蛋白陽性、但是超聲檢查正常(化驗有異常,但是影像學無異常),TSH應控制在0.1-0.5 mU/L水平;5、復查多年均無病生存的患者,可考慮將TSH調整至正常范圍之內。6、由于長期TSH治療可導致亞臨床甲亢,引起快速性心動過速(尤其是老年人)、骨質疏松(特別是絕經(jīng)期后的女性)以及甲狀腺毒癥,故應該權衡利弊,長期進行TSH抑制治療的患者需補充一定的鈣劑和維生素D。
總訪問量 3,802,991次
在線服務患者 9,632位
科普文章 80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