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院為電子住院證。a.如在門診就診時已經(jīng)敲住院證,住院證有效期為2周,可以直接攜帶掛號條及住院押金前往A座1樓(第一住院部)住院處辦理住院手續(xù),醫(yī)?;颊咿D身對面可以開通醫(yī)保。b. 住院患者需要有核酸檢驗報告,陪伴家屬也需要核酸報告,核酸報告1周內(nèi)有效,三甲醫(yī)院的核酸報告均可,醫(yī)大二院可以在肛腸外科門診開核酸檢查,也可以在核酸篩查門診開檢查,檢查時在發(fā)熱門診那塊,核酸結果匯報一般一天出結果。c. 攜帶掛號條及住院押金、核酸結果、流行病學調查表、住院審批表前往A座1樓住院處辦理住院手續(xù),醫(yī)保患者可以開通醫(yī)保。2.來時清晨盡量空腹,以便抽血化驗。3.自帶洗漱用品、醫(yī)???、住院押金(需要現(xiàn)金或者儲蓄卡),醫(yī)院有每日訂餐。4.入院既往病例資料盡量攜帶,以供參考。5.如服用抗凝藥物(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擬手術患者需提前停服1周。6.A座1樓(第一住院部)辦理完住院手續(xù)后可以做電梯到該樓14樓肛腸外科病房,將住院手續(xù)交予護理站主班護師,住院押金條需自己妥善保管。
手術后處理的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不宜忽視。一般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 休息 術后患者的休息,依據(jù)麻醉和病情而定,局部麻醉的患者術日適當臥床休息,鞍麻和骶麻的患者術后6小時內(nèi)平臥。根據(jù)病情可給予二、三級護理。 飲食 采用局麻的患者術日即可進正常飲食,并鼓勵患者多吃富含纖維的飲食,如蔬菜、水果、粗糧等,以利糞便的排出。 采用鞍麻、骶麻的患者,須術后3天內(nèi)禁飲食,注意水、電解質及熱量的輸入。 排便 術后24小時內(nèi)可控制糞便的排出,以后應每日晨排便,保持大便的通暢。術后可給予緩瀉藥物,聚乙二醇4000散劑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抗菌藥物 一般可給予0.5%甲硝唑100毫升,每8小時一次靜脈滴注,亦可給予酌情給予其他抗生素。術后3~5天,體溫正常、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即可停用。 止痛 目前手術常采用長效麻醉,術后患者傷口灼痛,一般均可忍受。若灼痛較重或肛門括約肌痙攣性疼痛,可口服止痛藥,如去痛片、強痛定片等。疼痛劇烈者可給予氨芬待四口服,對精神緊張的患者術日晚可給予安定lOmg肌注。 熱敷和坐浴 肛門手術后1天即可開始肛門局部熱敷,可采用熱水袋外敷,或使用微波、遠紅外線理療熱敷。坐浴是一種方法簡便和效果好的方法,將臀部坐入盛有溫水的盆內(nèi),水溫以不燙為度,水深7~8cm,浸泡肛門局部傷口,可隨時加入熱水。坐浴可在取出傷口敷料或排糞便后開始,每次10~15min,每日1~2次。亦可在水內(nèi)加入坐浴的中藥液。 傷口處理 手術四周受污染機會較多,傷口的處理甚為重要。 縫合的傷口 適用于痔切除后閉合帶加固縫合的傷口,因組織對合良好,遺留間隙小,愈合后組織瘢痕小。但因處于污染環(huán)境中,注意觀察有無縫合面下感染形成。術后48h內(nèi)以促進血循環(huán)為主,如熱敷和外敷抗生索軟膏,使炎癥反應早日消退。 開放傷口 手術常采用開放傷口,雖肛門部污染較重但因引流通暢,加之肛門部組織的特殊免疫能力,很少發(fā)生感染。傷口愈合是經(jīng)過傷口收縮和肉芽組織增生,達到Ⅱ期愈合,瘢痕組織較多。 愈合過程有炎性反應和組織修復階段,手術后數(shù)小時內(nèi)局部即有炎性反應,由于充血和滲出物使局部腫脹,因組織內(nèi)壓力增高和緩激肽等引起疼痛,手術后48~72h可達高峰,以后逐漸消退。自術后3~4日傷口開始出現(xiàn)收縮現(xiàn)象,1~2周內(nèi)收縮最快。 愈合是由皮膚邊緣的上皮細胞增生,傷口其余部分是由肉芽組織增生填充傷口。肉芽組織逐慚變?yōu)轳:劢M織,同時新生上皮覆蓋于一部分或大部分瘢痕組織表面,完全愈合。按傷口的不同階段、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不同處理,每日檢查傷口,使傷口由深部向外正常生長。 炎癥反應腫痛階段:促進血液循環(huán),術后第一日即開始熱敷。在未排糞便時可不取出傷口內(nèi)的凡士林紗條,只更換外部敷料。排糞便或尿液污染傷口時,及時取出傷口內(nèi)凡士林紗條,坐浴后用新潔爾滅棉球清潔傷口后再放入凡士林紗條,或局部涂九華膏。 組織修復階段:促進傷口生長,可用凡士林紗條、紫草油紗條換藥或噴撒生肌散。 肉芽組織水腫或過度生長,可用高滲生理鹽水紗布壓迫,或用紅升丹紗條外敷,或噴撒九一丹。 傷口正常愈合時,每日排便后換藥,可用珍珠散、生肌橡皮膏等。 加強肛門及盆底肌肉的運動 每日做提肛運動2~3次,每次5~10分鐘,可增強肛管周圍肌肉如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的功能和肛提肌的功能,有利于肛門直腸功能的恢復。
肝移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約50—60%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出現(xiàn)肝轉移,其中同時性肝轉移有20-40%,異時性肝轉移有22%-50%。 手術后肝轉移即為異時性肝轉移。控制異時性肝轉移的發(fā)生率、有效治療異時性肝轉移已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重要部分。 結直腸癌肝轉移有哪些表現(xiàn)? 早期可能沒有癥狀,只在復查中影像學上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隨著瘤體的生長可出現(xiàn)局部的不適、包塊,當壓迫總膽管時可出現(xiàn)黃染。 大多數(shù)肝功能基本正常,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的腫瘤標記物如CEA 、CA199等在早期或在腫瘤隱匿轉移期即增高,并隨轉移瘤的生長進行性升高,因此術后監(jiān)測腫瘤標記物,特別在術前腫瘤標記物增高術后明顯下降的病例,是早期發(fā)現(xiàn)轉移瘤的很有效的途經(jīng)。 影像學檢查在診斷結直腸癌術后肝轉移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超聲波檢查,是一種經(jīng)濟實用的手段。當CEA 、CA199提示有腫瘤復發(fā)的跡象,而超聲波檢查未見異常時,CT 、MRI可以較早期地發(fā)現(xiàn)病變。當然目前PET、PET/CT可以早期準確地發(fā)現(xiàn)腫瘤的肝臟轉移。 結直腸癌肝轉移該如何治療? 腫瘤在轉移過程中,針對腫瘤細胞的移動、粘附、侵襲、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及參與其中的細胞因子而進行的各種基因及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相當活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已經(jīng)進入臨床研究,這將進一步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但是就目前而言,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治療結直腸癌肝轉移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研究表明接受手術切除的病例5年生存率達到了28%,未做治療的結直腸癌肝轉移病人5年生存率為0。另一項針對孤立性肝轉移性結直腸癌的研究顯示,不切除的病例組中位生存期為19月,5年生存率0%,而手術切除的病例組中位生存期為36月,5年生存率25%。綜合文獻報道,結直腸癌孤立性肝轉移的病例,手術切除和非手術治療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25-38%及0-2%。 肝臟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手術適應證為: 患者肝外轉移及局部復發(fā)病變可以切除,手術切除全部病灶的同時并能保證有足夠的殘留肝臟以確保術中及術后的進一步抗腫瘤治療,而不出現(xiàn)肝功能的衰竭。如果殘余肝臟完全正常,切除6-8個解剖肝段(相當于肝體積的75%)術后不會出現(xiàn)肝功能衰竭。 相反殘余肝臟功能不正常,就不能施行大范圍的肝臟切除,特別是應該考慮到術后病人尚需進一步的抗腫瘤治療,殘余肝臟能否耐受進一步的打擊。 肝轉移灶的定位也相當重要,術前可以根據(jù)CT 、MRI等影像學資料加以明確,術中結合觸摸以發(fā)現(xiàn)轉移病灶,若病灶深在無法觸及,也可以結合術中超聲波檢查明確。 手術方式有哪些? 至于手術方式,是采取單純的楔形切除還是肝段、肝葉切除,應根據(jù)術中的具體情況結合病人的全身情況確定。若術中病情不穩(wěn)定,或切除范圍過大,或難度過大,可以采取術中直視或結合超聲波定位下行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頻消融及藥物注射等治療以達到手術切除效果,不必過分強調手術切除。 至于不能切除的肝轉移病灶或者病人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的病例,同樣可以在CT、超聲波定位引導下行轉移病灶的微波固化、射頻消融及藥物注射等治療,并且可以根據(jù)病人的耐受情況一次或多次治療以期達到消除肝臟轉移病灶的目的。肝動脈的介入治療在肝轉移癌的治療中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總之,結直腸癌術后肝轉移病灶的治療直接關系到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手術切除仍為首選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