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診治的那些常識
曾經我出診時接診了2位患者,1位芳齡30歲,因為結婚2年多未懷孕來看診;1位芳齡47歲,因為陰道流血20多天來看診,她們去做了檢查,經陰超檢查都提示:子宮內膜增厚伴子宮內膜息肉可能。30歲的患者問我:“醫(yī)生,這個該怎么辦呀?我還能生孩子嗎?”;47歲的患者問我:“醫(yī)生,我是不是得了癌癥,是不是要切除子宮?”。 子宮內膜息肉是什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它需要治療嗎?該怎么治療呢?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子宮內膜息肉的定義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子宮內膜的良性增生,由柱狀上皮包圍間質形成,其中含有大量腺體和血管,為突出于內膜表面的有蒂或無蒂贅生物。 它是婦女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疾病之一,發(fā)病率可高達20-30%,尤其多見于40-50歲婦女。它也是引起子宮異常出血和不孕的常見疾病,有惡變可能。 從病理上來分類,子宮內膜息肉可分為:增生性息肉(最常見),萎縮性息肉(絕經后多見);功能性息肉;假性息肉,還有腺肌瘤樣息肉,非典型的腺肌瘤樣息肉(容易惡變)。 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 炎性因素—子宮內膜炎局部刺激產生炎癥因子 內分泌因素—雌激素過多癥(肥胖、PCOS、絕經、絕經后期、雌激素分泌性腺間質腫瘤、慢性肝?。? 醫(yī)源性因素:不合理的雌激素治療;乳腺癌術后服用他莫昔芬 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及遺傳因素,家族史等 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表現(xiàn) 子宮內膜息肉可能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需要一系列檢查才能被發(fā)現(xiàn)。 異常陰道流血:表現(xiàn)為月經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甚至有絕經后再次出血;接觸性出血(尤其是宮頸息肉)。 不孕——15-25%的不孕婦女患有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 通過什么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疾病呢? (一)首選子宮超聲:尤其以經陰道的超聲檢查更為清晰。 一般內膜息肉是宮腔內出現(xiàn)的低回聲光團或增強回聲光團,異?;芈晥F多為水滴狀或類圓形,也可呈不規(guī)則形,輪廓顯示較清晰。 (二)宮腔鏡檢查——它既是診斷方法,又是治療手段。 (三)子宮造影檢查:較少采用該方法做子宮內膜息肉診斷。 子宮內膜息肉的治療方法 ⒈ 觀察隨診——適用于息肉直徑<1cm且無癥狀者,1年內自然消失率約27%,惡變率低。 ⒉ 手術治療:①主要采用宮腔鏡檢查同時切除子宮內膜息肉; ②診斷性刮宮,非直視下手術,漏診率高,易復發(fā)。 ⒊ 藥物治療——主要用于預防術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 術后如何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fā) 那是不是手術結束,這個子宮內膜息肉的疾病就治好了呢?子宮內膜息肉這個疾病有一定的復發(fā)率,且復發(fā)率會和年齡與息肉的多少呈正相關,最高可達到40%左右,所以就算做完手術也不能放松警惕,做好定期隨訪觀察,防止復發(fā)。 目前防止復發(fā)主要有以下方法: 1.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療+促排卵。 2. 無生育要求的患者: ①放置曼月樂環(huán)(首選)。 ②口服孕激素后半周期或短效避孕藥治療。 ③對于反復復發(fā),年齡較大者,可采用子宮內膜切除術。 ④對于年齡較大,有潛在惡變可能者(如:非典型的腺肌瘤樣息肉),可采取子宮切除術。 最后回到我開篇提到的那2例患者,30歲不孕患者,結合她有不孕,又有宮腔占位,我給予她制定了宮腔鏡檢查的診治方案,宮腔鏡檢查同時發(fā)現(xiàn)子宮內膜息肉約1.5*1cm,給予切除,術后藥物治療及促排卵管理,3個月后就懷上了寶寶,經過9個多月的時間順利分娩了。對47歲的患者,考慮陰道出血時間較長,子宮內膜增厚,又是圍絕經期,首先排除子宮內膜病變,我的診治方案是宮腔鏡檢查+診刮術,宮腔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有多發(fā)性子宮內膜息肉,術中給予切除;病理結果提示增生性息肉,術后1個月宮腔放置曼月樂環(huán),防止多發(fā)性息肉復發(fā),觀察至今未復發(fā)。
徐軍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心醫(yī)院 婦產科